目前分類:古生物篇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化石名稱:鱷魚殼 】【地質年代:上新世(約350萬年)】
【地質層:卓蘭層】【岩性:青灰色混濁沙岩(細至粗粒沙岩) 】
【採集地:苗栗縣、中港溪河床】【時間:1999.02.10】
【描述:鱷魚是屬於鱷目的爬蟲類,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化石名稱:鱷魚殼 】【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 】
【地質層:二鬮層】 【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粉砂岩、與頁岩互層】
【採集地:桃園大溪 】【採集時間:2003.03.02 】
【描述:鱷魚是屬於鱷目的爬蟲類,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河川、湖泊、海岸中,現存23種 ;可分鱷科、短吻鱷科、及恆河鱷科三種。爬蟲類如龜、鱷、蜥蜴和蛇等,所有的爬蟲類體表都有鱗片或骨板,這些覆蓋在體表的構造,可以防止體內水分的散失; 鱷魚殼指其堅固的鱗板。】~ 樣本橫面正拍

【化石名稱:鱷魚殼 】【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 】
【地質層:二鬮層】 【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粉砂岩、與頁岩互層】
【採集地:桃園大溪 】【採集時間:2003.03.02 】
【描述:鱷魚是屬於鱷目的爬蟲類,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河川、湖泊、海岸中,現存23種 ;可分鱷科、短吻鱷科、及恆河鱷科三種。爬蟲類如龜、鱷、蜥蜴和蛇等,所有的爬蟲類體表都有鱗片或骨板,這些覆蓋在體表的構造,可以防止體內水分的散失; 鱷魚殼指其堅固的鱗板。】~ 樣本橫面反拍

【描述:石頭ㄚb 採集時,露頭的岩層很潮濕,化石本身只露微些,一敲擊時就裂成數片,非常脆弱,只好將碎片帶回拼湊,但中間少一片,所以有點中空...,但畢竟仍可見出端倪,就是起碼有長約 8.5 cm 寬約 5 cm 的鱷魚殼呈現出來。】~ 樣本直立正拍

【描述:石頭ㄚb採集時,露頭的岩層很潮濕,化石本身只露微些,一敲擊時就裂成數片,非常脆弱,只好將碎片帶回拼湊,但中間少一片,所以有點中空...,但畢竟仍可見出端倪,就是起碼有長約 8.5 cm 寬約 5 cm 的鱷魚殼呈現出來。】~ 樣本直立反拍

請連結參閱國外不同的樣本: 國外不同的樣本http://www.artsourceasia.com/pages/fossilpages/fossil19.html


【鱷魚的眼淚】.....


地球上僅存的活化石古生物之一的鱷魚,自恐龍統治地球以來,由於自然環境的變遷,恐龍早已滅絕;鱷魚卻能頑強地堅持繁衍到現在, 牠的形態至今並沒有很大的變化;平時張牙利齒血盆大口兇猛無比出現於熱帶到亞熱帶的河川、湖泊、海岸、或濕地沼澤的棲息地; 讽刺的是在人類所謂文明的領域裡;卻輕易地發現時尚的貴婦拎著鱷魚皮包或是紳士穿著鱷魚皮鞋而炫耀;鱷魚皮,也是「皮草」的一種, 雖然鱷魚皮沒有毛,仍被保護動物組織視為「皮草」,拎著鱷魚皮包如同拎著一隻血淋淋被剝鱷魚皮的鱷魚;此時 "鱷魚的眼淚" 真的要落下來了!
鱷魚皮是如此的獲得才會驚覺鱷魚也是保育動物的一種,既使牠們的祖先在一億多年前就已是水中的霸王;但現在種類和數目上卻大為減少, 目前全世界只剩下約二十三種的鱷魚;儘管保育人士一再呼籲尊重生命與自然生態,但人類任性無視尊重地球生態的生存權,卻不自覺地走向破壞 地球環境;包括溫室效應與生態棲息地的日益嚴重破壞,以致動物生態的滅絕;人類正自掘墳墓而自滅。


註:【鱷魚的眼淚】.....這種“眼淚”其實是鱷魚眼睛附近生著的一種腺體制作的惡作劇,只要鱷體吃食,這種附生腺體就會自然的排泄出一種 鹽溶液。 ~ 人們常將假心假意的眼淚喻為"鱷魚的眼淚",倒是這種眼淚已成為人類的專利。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海龜殼 】【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 】
【地質層 : 二鬮層】 【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粉砂岩、與頁岩互層】
【採集地:桃園大溪 】 【採集時間:2004.04.10 】
【描述:海龜是海洋龜類的總稱,是所有龜鱉類動物中唯一生活在海洋的物種。】~ 樣本近平行四邊型,石化良好,約長5.3cm 寬5cm。 ~ 正拍

【龜類和鱉類最明顯的不同在於龜的骨板上覆蓋有角質化的盾板,且與骨板交錯排列,而鱉不但沒有盾板,反而有一層柔軟的皮膚;另外,鱉類的骨板上沒有緣板,其肋骨延伸出肋板的外緣,而龜類的骨板有側緣板。】 ~ 可觀察龜類的骨板有側緣板(上方)

【龜類和鱉類最明顯的不同在於龜的骨板上覆蓋有角質化的盾板,且與骨板交錯排列,而鱉不但沒有盾板,反而有一層柔軟的皮膚;另外,鱉類的骨板上沒有緣板,其肋骨延伸出肋板的外緣,而龜類的骨板有側緣板。】 ~ 樣本似平行四邊型,約長5.3cm 寬5cm 。~ 反拍

【龜類和鱉類最明顯的不同在於龜的骨板上覆蓋有角質化的盾板,且與骨板交錯排列,而鱉不但沒有盾板,反而有一層柔軟的皮膚;另外,鱉類的骨板上沒有緣板, 其肋骨延伸出肋板的外緣,而龜類的骨板有側緣板...。】 ~ 樣本似平行四邊型,此角度可看出骨板的厚度近乎 1 cm。(側拍)

【目前地球上的海龜有: 革龜 (Leatherback turtle)Dermochelys coriacea 赤蠵龜(Loggerhead turtle)Caretta caretta 肯氏龜(Kemp's Ridley turtle)Lepidochelys kempii 欖蠵龜(Olive Ridley turtle)Lepidochelys olivacea 綠蠵龜(Green turtle)Chelonia mydas 平背龜(Flatback turtle)Natator depressus 玳瑁(Hawksbill turtle)Eretmochelys imbricata 全球僅存海龜種類共有有2科6屬7種分別為蠵龜科和革龜科,棲息地(產卵地)的破壞、即將面臨 絕種。】

【在台灣出沒的海龜家族】:
在台灣附近出沒的海龜共有五種,分別是綠蠵龜、赤蠵龜、欖蠵龜、玳瑁及革龜等。在這五種海龜中,僅有綠蠵龜和赤蠵龜曾經有過上岸產卵的紀錄,在以前,牠們的產卵地遍及台灣的東、南部沿海及離島的沙灘上。然而,因棲地的破壞及過度的捕殺,使得產卵母龜的數量驟減。到目前為止,僅下一些離島如澎湖及台東的蘭嶼等人煙稀少的沙灘仍有海龜上岸產卵,而產卵的種類也僅限於綠蠵龜而已。

【古老爬蟲動物,能在茫茫的大海中每隔數年游上數千公里,然後很精確的回到牠的出生地去交配及產卵;海洋污染及資源的過度利用都會造成海龜海上棲地的嚴重破壞,阻止牠們回家的路途;人類於21世紀倡導地球村的今日是否更應尊重地球生態的生存權,能與其平等共存,而不是地球生態大浩劫的殺手,更應學習現今活化石的古生物與地球共存的生存法則。】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鯨魚肋骨】【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 】【地質層:二鬮層】 【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與頁岩互層】 【採集地:大溪的大漢溪河床】 【採集時間:2004.09.26】【描述:這隻鯨魚的肋骨化石發現時,露出局部,但受風化已久有破損而成數塊,當初以為還會有其他部位的骨頭出現(心中強烈渴望)...,畢竟能成化石不易,無法如願理所當然;但還是沉浸於驚豔的喜悅中...。尖鑿放在化石一旁,大小可看出 】

【化石名稱:鯨魚肋骨】【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 】【地質層:二鬮層】 【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與頁岩互層】 【採集地:大溪的大漢溪河床】 【採集時間:2004.09.26】【描述:這隻鯨魚的肋骨化石發現時,露出局部,但受風化已久有破損而成數塊,當初以為還會有其他部位的骨頭出現(心中強烈渴望)...,畢竟能成化石不易,無法如願理所當然;但還是沉浸於驚豔的喜悅中...;採集出來就這數塊。(Close) 】

【化石名稱:鯨魚肋骨】【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 】【地質層:二鬮層】 【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與頁岩互層】 【採集地:大溪的大漢溪河床】 【採集時間:2004.09.26】【描述:這隻鯨魚的肋骨化石發現時,露出局部,但受風化已久有破損而成數塊,當初以為還會有其他部位的骨頭出現(心中強烈渴望)...,畢竟能成化石不易,無法如願理所當然;但還是沉浸於驚豔的喜悅中...;採集出來就這數塊,全部放在一旁。(Close) 】

【化石名稱:鯨魚肋骨】【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 】【地質層:二鬮層】 【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與頁岩互層】 【採集地:大溪的大漢溪河床】 【採集時間:2004.09.26】【描述:(同一塊)採集回來經過整理,所呈現的風貌 ~ 鯨魚肋骨(局部) 】

【化石名稱:鯨魚肋骨】【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 】【地質層:二鬮層】 【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與頁岩互層】 【採集地:大溪的大漢溪河床】 【採集時間:2004.09.26】【描述:(同一塊)採集回來經過整理,所呈現的風貌 ~ 鯨魚肋骨(局部)反面 】

【化石名稱:鯨魚肋骨】【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 】【地質層:二鬮層】 【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與頁岩互層】 【採集地:大溪的大漢溪河床】 【採集時間:2004.09.26】【描述:(同一塊)採集回來經過整理,所呈現的風貌 ~ 鯨魚肋骨(局部) 】

【化石名稱:鯨魚肋骨】【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 】【地質層:二鬮層】 【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與頁岩互層】 【採集地:大溪的大漢溪河床】 【採集時間:2004.09.26】【描述:採集回來經過整理,所呈現的風貌 ~ 鯨魚肋骨(局部),本來還可把兩塊再癒合成整塊,但黏合時兩塊之間有空隙太明顯(風化),不黏合順便可觀察骨頭的結構。 】

【化石名稱:鯨魚肋骨】【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 】【地質層:二鬮層】 【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與頁岩互層】 【採集地:大溪的大漢溪河床】 【採集時間:2004.09.26】【描述:觀察鯨魚肋骨(局部)內部的結構。(俯拍) 】

【化石名稱:鯨魚肋骨】【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 】【地質層:二鬮層】 【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與頁岩互層】 【採集地:大溪的大漢溪河床】 【採集時間:2004.09.26】【描述:量出本化石的大小(長度約10cm) 】

【化石名稱:鯨魚肋骨】【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 】【地質層:二鬮層】 【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與頁岩互層】 【採集地:大溪的大漢溪河床】 【採集時間:2004.09.26】【描述:石頭ㄚb 的手握著本化石,大小約可看出。 】




【鯨艷的那一刻........】


鯨艷的那一刻........ 榔頭敲打的鏗鏘聲與你雄壯鯨尾擊浪的拍打聲,在寧靜的山谷與海域中相呼應,
千萬年的吶喊,不同的聽覺感官讓有聲與無聲傳達了你我的訊息,讓我們在不同的時空交會 .....屏息而凝視著你,凍結了時光的流轉,鯨艷你的重現。

鯨艷的那一刻........ 尖鑿小心翼翼遊走你的身軀,不碰觸而能刻劃出你的形影,漸漸地露出你的實體;
即使是蛛絲馬跡微少的神祕部位,也讓我知道你是誰,鯨艷你的龐大。

鯨艷的那一刻........ 你靜靜的躺著,受盡了地質千錘百鍊的磨難,今日熬出頭雖只留下微小的精髓, 也足以傲視群倫,敘說著你生存的年代,數百萬年前你已悠遊在台灣的海域中 而在太平洋上迴游數萬公里,鯨艷你的生命力。

鯨艷的那一刻........ 撫摸著石化的身軀、探索著謎樣的身世,區區的肋骨末端小小的份量,緊握在我手裡, 比例的差距卻掩不住你超大的身體,鯨艷著我手中的"海ㄤ"。(註:海ㄤ就是鯨魚)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鯨魚的 "棘突" Spinous process 】【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 】
【地質層:二鬮層】【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與頁岩互層】
【採集地:大溪的大漢溪河床】 【採集時間:1998.12.06】
【描述:這隻鯨魚化石當初是在大漢溪的河床上採集到的,因為沉積的岩塊堅硬,不易敲擊,由幾位石友共同合力採集出來,出土的化石是鯨魚的脊椎骨,圖片的這塊化石是鯨魚的脊椎骨上方的"棘突"Spinous process 】


海帝王 鯨魚



鯨魚不是魚,屬於胎生的哺乳動物,是現今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的動物,而鯨魚中的藍鯨,身長至少有三十四公尺,重量可高達一百五十噸以上,海洋的廣闊水域,讓鯨魚的有廣大活動空間,在海洋的世界無疑是海中之王。但在過去古生代有關兩棲類物種的演化延續....,既有海洋生物走上陸地成為陸上動物,也有陸上動物走入海中,成為海洋生物,鯨魚則是屬於後者。

鯨魚花了近一千萬年來適應海洋生活,把原先適應於陸上生活的四肢,從 "走路的鯨魚" 逐漸演變使肢體退化及變出雄健有勁的尾巴而成今日"游泳的黥魚"。

目前所知最早的鯨魚被稱為 "巴基斯坦鯨" pakicetids),生活在五千萬年以前(始新世)的陸地上,從顱骨化石的研判,是種小型的動物,體長不到兩公尺,也像現生鯨豚具有膨大的耳骨,顯示在演化過程中為了適應水中環境,早期的鯨豚始祖就有聽覺構造上的改變,大半棲息於熱帶的淺海中。到了始新世末期在三千五百萬年至四千萬年前, "龍王鯨"(Basilosaurus)鯨魚的耳朵實際上看起來就像是現代鯨魚的,已經演化純水棲鯨類。

鯨豚演化的分類與特質 ~

鯨目:(Order Cetacea)是哺乳動物的一個目,包括現生的鯨魚、海豚、鼠海豚及已滅絕的祖先 ~ 古鯨。
現生物種可大別為兩個亞目:
齒鯨亞目(Suborder Odontoceti):抹香鯨科 (Physeteridae) 小抹香鯨科 (Kogiidae) 喙鯨科 (Ziphiidae) 領航鯨科 (Globiphlidae) 一角鯨科 (Monodontidae) 鼠海豚科 (Phocoenidae) 海豚科 (Delphinidae) 拉河豚科 (Pontoporiidae) 恆河豚科 (Platanistidae) 亞河豚科 (Iniidae)
鬚鯨亞目(Suborder Mysticeti):包括露脊鯨科(Balaenidae)小露脊鯨科(Neobalaenidae)、灰鯨科(Eschrichtiidae)、鬚鯨科(Balaenopterida)

中爪獸:(Mesonychids)鯨豚是從肉食、似狼的中爪獸演化來的,因此與偶蹄類一樣,都源自原蹄類。是一群原始的有蹄哺乳類,體型與狼差不多,過去許多人相信鯨豚是從中爪獸演化出來的。

偶蹄目:(Artiodactyla)是哺乳動物的一個目,蹄的趾頭為偶數,偶蹄類獨特的距骨有兩個槽狀、滑輪似的關節面,一個與脛骨(小腿骨)相連,另一個與距骨前端的骨頭相連。形態學家一向以距骨某些能夠加強活動能力的特徵定義偶蹄類。,包括駱駝、牛羊等反芻動物、河馬。現在大多數研究人員都同意,鯨豚也是偶蹄類。

另外在陸生哺乳類的肋骨通常有兩個關節突,一個頭端(head)與脊椎本身形成關節,另一個突節(tubercle)與脊椎骨橫突形成關節。然而鬚鯨類大部分的肋骨只有突節而沒有頭端。

鯨類在演化過程中發展出"回聲定位法"的本領,可以在腦中呈現四周環境的圖像,幫助其探測水中的環境,由氣道壁震動發出聲波,位於前額上稱為隆額內的液體將聲波擴大發出聲音,回聲就透過下顎部的脂肪墊傳入鯨魚的內耳到腦部,而辨別一切事物。

鯨魚是海洋的哺乳動物,雖與其牠靠海洋生活的哺乳動物如海獅、海豹...,或一樣用肺呼吸的企鵝海鳥,但最大不同的是牠是終生在海中生活。

賞鯨時,躍身擊浪、鯨尾擊浪、.....其中一景也是喜歡看的就是牠的噴水柱....,事實上這是鯨魚的特有習性,鯨豚類呼吸前爆炸性的呼氣,噴出體內的廢氣,在冷空氣中凝結成白霧狀,看起來很像是噴出水似的,其實不是真的會噴出水柱來。而不同的鯨魚種類會有不同的噴氣,可依高度和形狀來辨識。

在交配期的雄鯨,常會表現出特別的行為有追逐、同時浮出水面、躍身擊浪、胸鰭相互接觸,甚至會利用聲音,做為示愛的工具如座頭鯨。其生殖週期約一年到兩年之間,秋季迴游或冬天在繁殖地時懷孕,大約在十到十二個月之後回到原地開始幼育,一般每年一次,迴游性的鯨類如座頭鯨與灰鯨,其生產與交配行為都和其年度的洄游遷徙有關...。懷孕期一般為9~12個月,鬚鯨,懷孕期約長 11 個月,如藍鯨為12個月。齒鯨的懷孕期差異則比較大,由九個月到十八個月不等、如抹香鯨的懷孕期長達16個月。鯨類的胎兒尤其驚人,是地球上最大的嬰兒,幼鯨的快速成長來自於母鯨的乳汁中含有豐富的脂肪及少量的蛋白,如藍鯨在哺乳期的七個月中可增重達17噸,約每天80公斤,而其出生時呈八公尺長的幼體,到兩歲時可長到十六公尺以上。

遷徙是鯨的一種本能,就像魚類的迴遊,候鳥的遷徙一樣,遷徙只不過是為了食物與繁殖。隨著洋流或季節性的變化在時間性和地點各不相同,從春到夏,北半球的鯨魚由暖的低緯度繁殖場游向冷的高緯度食物場,秋到冬天就由高緯度游回低緯度的地方;同時南半球的鯨魚群從赤道游回南極,或從南極游回赤道...,鯨魚迴游數萬公里終其一生,完成生命的旅程。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石頭ㄚm 的大象化石 : 掌骨(趾骨的上端)


大象傳奇~最感性的動物


每當從影片中看到剛出生不久的小象一副無辜狀惹人愛,在象媽媽與母象們(阿姨或姊姊們)細心呵護下,象寶寶獲得家族成員們最多的疼愛是會讓人類寶寶們忌妒的。大象以家族為單位由母象當首領帶領家族成員們緊密的生活在一起而互相照顧,家族與家族之間的互動,甚至好幾個家族在一起,數量可達到上百頭大象,它們總是能和睦相處,充分表現象族是屬於高EQ、高IQ、超感情與超感性的哺乳動物。為何如此讚美?
讓石頭ㄚm娓娓道來,就先從大象的大頭仔說起.......

【大象的大頭仔】:"非洲象"額頭平坦,"亞洲象":額頭有兩處凸 起。

大象的腦容量是人類的4倍,有超強的記憶力與絕佳的智慧,"記憶"是大象的特質為求生覓食的本能,記憶的路線圖背負著養育傳承的烙印代代相傳,讓尋找食物與水有了依據。

【大象的長鼻】:"非洲象"鼻端具有上下二凸起,"亞洲象"鼻端只有上凸起。

大象除了體型大,最明顯的特點可能就在牠的「手」~象鼻,象鼻結合了鼻子與上唇向前伸長,嗅覺非常敏銳,是一條由肌肉組成的能夠靈活運動的管子,隨時控制伸縮自如,它可兼做許多「手」的工作,可以用來碰觸,緊握及聞嗅。它的力量強到可以連根拔起一棵樹,亦有足夠的靈敏度自地面拾起水果,而且也長得足以抓取樹身上高處的樹葉, 象鼻亦是用來喝水的,它先把水吸上來,再灌注入嘴裡,或是當成淋浴的工具有如蓮蓬頭。此外,彼此問候,擁抱愛撫,示威恐嚇,以及在身上拋擲灰塵都必須使用到象鼻。灰塵的功用在於防止日晒以及昆蟲咬傷。在涉水過河的時候,牠只要把鼻管舉起,把鼻孔露在水面上,使河水漫過頭部也不要緊...象的長鼻子神通廣大功能十足。

【大象的象牙】:"非洲象"雌、雄上門齒皆外露,"亞洲象"雄象外露,雌象則無。

長牙的構成物,則是象牙質,軟骨及鹽化鈣。大象的長牙可用來將樹皮剝離樹身,或挖掘樹根,而在群居生活的社會衝突裡,亦可用來當成示威的工具或武器。大象的第二個出色的地方是牠的牙齒,但我們一般所謂的「象牙」是指大象上顎的門齒。這對牙是動物界中最大最重的,一對牙甚至超過130公斤。這對牙在大象有生之年都不停的生長加長。除了「長牙」外,牠們的四個臼齒會更新數次,大象還有巨大的臼齒,往往一顆有30公分長,10公分寬,通常頭部兩側上下共有四顆。臼齒的更換是被後面新長出來的臼齒擠壓,前面的臼齒從前往後逐年脫落,到了60歲時停止生長而脫落,最後因無法進食而死。

【大象的耳朵】:"非洲象"的耳朵較大(輪廓像非洲地圖),"亞洲象"的耳朵較小(輪廓像印度地圖)。

大象的聽覺發達,視覺較差,巨大的耳朵不僅幫助聆聽或警示,也有散熱的作用。耳朵上有錯綜複雜的網狀血管,當大象鼓動耳翼時,血液的溫度可以降低攝氏5度之多,幫助全身散熱;但光靠耳朵散熱還不夠,大象的皮膚也是一個很好的隔熱層,同時皮膚的褶皺可增加表面積,讓體內的熱量散發的更快,使身處在熱帶、亞熱帶的大象能適應環境乾燥與炎熱的氣候。

【大象的叫聲】:
 
研究顯示象群會發出不同尋常的奇怪叫聲。這種與眾不同的叫聲好像是一種聲音信號,這種信號是針對大象的親人或者和它關係非常緊密的其他大象發出的。大象有超低頻音的溝通能力,牠們可以在非常遠的距離,如數十公里遠處,收到這些聲音。超低頻音是指頻率低於二十赫的聲音,這種超低頻音是人類無法聽到的。常被使用在緊急告知如危險即將發生。超低頻的亞聲波科技可偵測到地球內部的隆隆聲響,發出地震警告以拯救數以千計的生命。但這種能力對大象來說卻是與生俱來的。
  
諷刺的是,過去人們認為大象聽覺很差。有著這樣一對龐然大耳,大自然可能對牠們不怎麼公平。但事實不然,大象有先進的聲覺結構可以使他們利用亞聲波做長距離的溝通。牠們非但不是過去認為的一群害羞笨重的大塊頭,牠們是會群「愛說話」的傢伙。
  
什麼是亞聲波?基本上,它是低於人類聽覺範圍的低頻音響。
大象不只能聽到亞聲波,很多研究者相信牠們還能感覺並且發出亞聲波。除了人耳聽得見的喇叭般叫聲還有吼聲以外,牠們還有第二種神秘語言用來做遠距的呼叫。

【大象的一生】:

母象的懷孕期約18~22個月,母象有2年到4年的時間必須餵哺牠的小象。嬰兒期的小象用嘴而非鼻子,自母象前腿間的雙乳中,吸食母乳,小象要發育成熟也要相當的時間,初生的小象僅90公分高,體重在70~90公斤之間。雖然2歲時就開始吃固體食物,但要到5~6歲才完全斷奶。一旦母象開使培育下一代,幾乎每隔四年,牠就會生下一隻小象。通常小象要11~20歲才能生育下一代,,其後每3~9年生一胎,每胎一隻,一生一共可以生約5胎。當然囉!母象在25歲到45歲間的受精能力最強,50歲停經。而一隻大象的生命期大概可以長達70年。
大象有智慧又有愛心,在社會行為上,象與人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大象一般都來自小家庭,成員之中包刮5到15隻左右的母象以及牠們的小象;象群由一隻最年長且經驗最豐富的母象來帶領,,但是真領袖卻是一隻在象群附近活動的大雄象。而且,即使到了成熟期,母的小象還是會和家庭待在一起。當原來的小家庭日漸擴大時,其中的小母象團體會彼此分開,之後再重新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公象在青春期就離開家庭,然後所有的公象再組成暫時性的雄性團體。

象群吃食時,一定有些象做警衛,在空曠或有危險的地方也一定有前哨。象與同伴之間能發出不同的聲音傳達意思互相溝通。母象有極強的家庭觀念。據觀查,野生的大象,即使在面臨危險之際,也會試圖協助受傷的伙伴。家庭中居領導地位的母象,會張開耳朵通告其它大象站好防禦位置,將小象隻群團團圍住。在野生的狀態下,大象常常需要進行遠距離的交流,運用低頻率的叫聲來與象群中的其他成員保持聯繫。大象能偵測出地面的震動瞭解其他大象的位置,家屬是否處於危難當中以及遠方天氣的狀況。牠們經常發出吼叫聲也喜歡跟同類保持聲音的接觸。通過感覺其他大象踏腳發出的震波,它們能理解遙遠地方危險產生的信號。

大象的感性,面對同伴或小象因衰老垂死或遭不測意外而死,母象與家族成員會對逝者表現悼念,其悼念方式用象鼻撫摸或用腳碰觸而伴守著死者久久未離,直到族群不得離去時仍依依不捨。在覓食途中遇到同類的屍骸或已化成一堆白骨,即使不屬於同家族也會到悼念,甚至會用象鼻撿某部位骨骸一起伴隨離去。大象有這麼深沉的超然情感,人類只能望塵莫及。

【大象的過去】:

大象發跡於非洲也跟人類的祖先相同,所不同的是大象起源於第三紀~始新世(Tertiary~Eocene)距今約五千五百萬年前,相較之下,人類發跡至今在地球上只不過兩三百萬年。象在生物分類地位上屬於哺乳綱(Elephantidae),長鼻目(Proboscidea)。根據古生物學家從化石遺跡中,發現最古老的大象源自於北非的埃及莫里斯湖附近,就叫"始祖象",此時的大象並不大,卻只有和豬一般樣的大小,雖還沒發展出伸長的大門牙與長長的鼻子,但已經幾乎具備了長鼻目動物的基本特徵,例如有寬大粗厚的上唇有助於翻轉植物、眼睛與耳朵較靠上方能保持在水面上,此外頭骨長與朝下發展,頭骨後方寬廣與下顎骨粗厚、下犬齒退化,門齒也呈長牙的發展趨勢...因此從這些基礎出發,進行多樣且複雜的演化發展,經由始祖象繁衍出來的各類長鼻目,在新生代第三紀時期發展成為世界性分佈的曾經顯赫一時的大家族,種類超過了400多種,足跡遍及除澳大利亞和南極以外的全部大陸。

在演化的領域除了屬於始祖象亞目的【始祖象】(生存於始新世5500萬年~漸新世2300萬年)以外,尚有恐象亞目、乳齒象亞目、真象亞目等。但隨著遷徙到不同的棲息環境,經由輻射適應而演化出各種奇異的型式,各支系的象類發展趨勢各有不同,變化也大。例如有:

【恐象】Deinotheres :(恐象亞目 Dernotherium)
下門齒銳利且向內彎曲呈耙釘狀的大獠牙,下顎以接 近直角向下延伸,上門齒退化與一般大象由上門齒發展的一對大門牙剛好相反。出現於非洲 而後傳延至歐洲中部、南部以及亞洲南部一帶。
生存於:中新世早期(約2000萬年)~上新世晚期(約200萬年)
註:在新生代中期和晚期,長鼻類動物主要沿著兩條進化路線發展成為世界性分布的,其中一條是進 化主線是經由古乳齒象進化出現在的象類,另一條則進化小分支,演化成恐象類,但早已經滅絕了。

【始乳齒象】Phiomia:(乳齒象亞目 Mastondontiodea)
棲居於非洲北部,可能有短鼻管,體型比始祖象大,但不過也 只有現代馬那麼大,齒尖呈乳頭狀故名。
生存於:漸新世時期(約3600萬年~2300萬年)

【嵌齒象】Gomphotheres:(乳齒象亞目 Mastondontiodea)
上下門齒皆發達且相互交錯生長。"嵌齒象"即是根據下顎門牙前端伸長的部分,「嵌」入2顆上門齒之間這一特徵而命名。從非洲 到歐洲、亞洲,甚至到美洲大陸都有遍佈全界。
生存於:中新世早期(約2000萬年)~上新世早期(約500萬年)

【鏟齒象】Amebelodon:(乳齒象亞目 Mastondontiodea)
上門齒退化,下門齒發展成平鏟狀的鏟齒象,下顎骨也呈寬扁狀並與下門齒相結合,形成一個約一公尺長的堅硬鏟子狀的下巴, 為了能在沼澤中採食水草的生活方式。發現於北美洲、非洲、亞 洲、歐洲一帶。
生存於:中新世早期(約2000萬年)~中新世晚期(約550萬年)

【劍齒象】Stegodon:(真象亞目 Elephantidea)
門齒就像一把利刃,有點像猛犸象的門牙但沒那麼彎曲纏繞狀,而是彎曲很小,近乎平行。1973年在中國甘肅省合水縣發現一頭頗完整性距今約2百多萬年的劍齒象化石,由於出土地合水縣近於黃河流域處,而被命名"黃河劍齒象"。劍齒象被發現於亞洲和非洲一帶。
生存於:上新世(約500萬年)~更新世晚期(約1萬年)

【古菱齒象】Palaeoloxodon:(真象亞目 Elephantidea)
具有既長且直的大門牙,高聳的背部脊椎神經棘,臼齒齒板磨蝕略呈菱形,其上下頷最後一顆牙齒長度可達40cm以上。大約在晚期更新世的冰河期由華北地區經長途跋涉來到了台灣,由於在澎湖海溝發現了大量的古菱齒象化石,顯示牠們曾經在此地度過了一段繁盛的歲月。
生存於:更新是晚期(約4萬年~2萬年)

【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 :(真象亞目 Elephantidea)
俗稱長毛象,具有一對特有彎曲的長牙、體型大與現代的非洲象相似曾經遍佈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寒帶和寒溫帶地區,一直是人類的獵物之一,再加上環境的變暖,在距今一萬年前在地球上消失匿跡了。
生存於:更新世(約1百萬多年)~更新世晚期(1萬年前)

儘管從化石遺跡中,初步了解以上大象多樣性的演化,曾在地質年代中的新生代時期盛極一時,種類繁多,然而卻在人類貪婪的獵捕下,無情地破壞環境與棲息地的佔領,逼使當今堪稱是世界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逐漸沒落與凋零,令人感到最無奈的是現今僅存的【亞洲象】Elephas maximus與 【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兩種,而牠們也正面臨著滅絕的危机。

【未來的大象】:

導致"非洲象"減少的三項重要因素:象牙的需求,土地型態逐漸轉型和沙漠化。土地利用型態的改變,被視為是目前最大的威脅。然而存活在另一頭的兄弟~"亞洲象"也好不到哪裡去,森林地區轉型成農業用地將導致嚴重的人象衝突,亞洲象象牙及其他部位的盜獵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牠們都面對同樣的困境那就是人類的威脅。
人類可曾對自然有過什麼貢獻?人類高踞食物鏈的最頂端,主宰這個世界上的一切,自詡為萬物之靈,也許最終能了解一切創造一切,但為時已晚。今天讓人類觸目驚心的事實,就是這個星球上幾乎每天都有物種日漸消失,其中原因大都與人類的"行為"有關吧。嚴格說來,人類可能是整個自然界中,最缺乏存在價值的一種生物。如今陸上最大的哺乳動物~我們的大象已面臨存亡的時刻,如何改變大象命運呢?大象從搖籃到墳墓展現了他們的智慧與敏感,為人類帶來最大的禮物,那就是"學習"。要人類如何"學習"?讓我們能不能卸下"萬物之靈"的冠冕,以同為自然界一員的平等態度,"學習"謙卑去結識其他的生命。"學習"尊重生命,不應僅僅是人類自身的生命,而是敬畏所有的生命。地球不僅是人類的家園,也是更多與我們既不同又相同的生命的家園。唯有遵循大自然法則,重拾赤子之心抱著悲天憫人的胸懷與生命對話,而展現了現代人回歸自然另一面。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