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名稱:馬氏海錢 Taiwanster mai 】
【種類:台灣海膽科 Taiwansteridae 】 【地質年代:上新世(約350萬年)】
【地質層:卓蘭層】【岩性:青灰色混濁沙岩(細至粗粒沙岩)】
【採集地:苗栗縣、中港溪河床】
【時間:2004.12.16】

【化石名稱:馬氏海錢 Taiwanster mai 】
【種類:台灣海膽科 Taiwansteridae 】 【地質年代:上新世(約350萬年)】
【地質層:卓蘭層】【岩性:青灰色混濁沙岩(細至粗粒沙岩)】
【採集地:苗栗縣、中港溪河床】
【時間:2004.12.16】 
 
描述:

這是超小的小海膽化石,要採集時並不容易發現;就是因為牠們是屬於小型的海膽娃娃形,膽殼長約0.5 ~ 1 公分。 您看牠們是不是粉卡哇伊ㄟ! ...還好,是化石娃娃所以不會亂跑的...?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圓田螺(俗稱 ~ 田螺、石螺) 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 】
【地質年代:更新世(約180萬年) 】【地質層:大南灣層】
【岩性:泥岩與沙岩互層】 【採集地:林口、下福村】 【採集時間:2004.02.13】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大獺蛤 Lutraria maxima Jonas】
【地質層:二鬮層】【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與頁岩互層】
【採集地:大溪的大漢溪河床】【採集時間:1999.04.22】
【描述:牠是個蠻大的雙殼貝,長達14公分,目前查閱資料有限,暫以現生的資料比對...,有誤隨時糾正。】

【化石名稱:大獺蛤 Lutraria maxima Jonas】
【地質層:二鬮層】【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與頁岩互層】
【採集地:大溪的大漢溪河床】【採集時間:1999.04.22】
【描述:牠是個蠻大的雙殼貝,長達14公分,目前查閱資料有限,暫以現生的資料比對...,有誤隨時糾正。】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 燒酒海蜷 俗稱 ~ 燒酒螺 Batillaria zonalis】
【地質年代:更新世(約180萬年) 】【地質層 : 大南灣層】
【岩性 : 泥岩與沙岩互層】 【採集地 : 林口 ~ 下福村】 【採集時間 : 2005.06.20】
【描述 : 在臺灣自淡水河以南的砂泥河口均可發現,而以西南部的泥砂海岸的內灣及河口為多。 棲所環境 ~ 棲息在沿海的淺水區或河口的砂泥底環境,常可在海邊看到。有時可見其移動速度驚人, 生活在海邊潮間帶,以海底的沉積有機質為主食,漲潮時會停止活動,待退潮後再出來覓食。 】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闊船蛸 俗稱 ~ "紙鸚鵡螺" Argonauta hians Lightfoot】
軟體動物門(Moullusca)
頭足類綱(Class Cephalopoda)
二鰓亞綱(Subclass Coleoidea)
八腕超目(Superorder Octobrachia)
章魚目(Order Octopodida)
無鰭亞目(Suborder Incirrina)
船蛸超科(Superfamily Argonautoidea)
船蛸科(Family Argonautidae)
【地質年代:上新世(約300萬年)】【地質層:六重溪層 】
【岩性:灰色沙岩(厚層頁岩互層)】【採集地:嘉義~牛埔】
【採集時間:2005.12.08】

【描述:】
"船蛸"是一種小型的章魚,平常的外觀就跟我們印象中的章魚一般,柔軟沒有骨骼; 但是一到了生殖季節,蛸雌體因可由第I對腕間的腺質膜分泌像紙一般的薄殼,用來盛裝卵粒,卵鞘的質地薄脆、潔白如紙, 外型就跟鸚鵡螺的外型類似,如果這時母章還附在卵鞘上的話, 整隻個體看來就像一隻白色的鸚鵡螺,具有浮游的動力,故俗稱為「紙鸚鵡螺」。 .....母船蛸真是窩心,小幼蛸還沒出世就做艘船給牠坐,到處漂移,直至幼蛸孵出為止! .....又外殼殼面頂端具有瘤狀物,也稱為"葵螺",發現於台灣海峽及台灣北部海域。 。

船蛸科在熱帶溫暖海域非常豐富,現今記載的種類約有6-7種,
包括已確定種~
扁船蛸 Argonauta argo Linne,
瘤船蛸 Argonauta nodosa Solander,
闊船蛸 Argonauta hians Lightfoot,
波氏船蛸 Argonauta boettgeri Maltzan,
及存疑的
偏口船蛸 Argonauta cornuta Conrad,
諾氏船蛸Argonauta nouryi Lorois,
太平洋船蛸Argonauta pacifica Dall,

船蛸的外殼化石也出現於第三紀上新世層中,以此化石為例(以上種類其中之一或是新種?), 為七千萬年前的古生物,對於地質歷史及古生態研究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燈籠藤壺 俗稱】【地質年代:上新世 約300萬年】
【地質層:六重溪層 】【岩性:灰色沙岩與厚層頁岩互層】
【採集地:嘉義~牛埔】【採集時間:2000.07.10】
【描述: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亞門,蔓足綱,和蝦、蟹是親戚,但藤壺是附著動物,無法自由行動。牠們有石灰質的殼板,胸部有六對蔓腳;漲潮時,由殼口伸出蔓腳收集浮游生物而食。雌雄同體,要不同個體之間進行受精作用 (異體受精)。】

【化石名稱:蓮花藤壺 俗稱】【地質年代:中新世 約700萬年】
【地質層:桂竹林層 】【岩性:灰色沙岩(厚層頁岩互層)】
【採集地:苗栗縣】【採集時間:1998.03.04】
【描述: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亞門,蔓足綱,和蝦、蟹是親戚,但藤壺是附著動物,無法自由行動。牠們有石灰質的殼板,胸部有六對蔓腳;漲潮時,由殼口伸出蔓腳收集浮游生物而食。雌雄同體,要不同個體之間進行受精作用 (異體受精)。】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礦物名稱:自然金 Native Gold】【類別:金屬元素 】【成分:Au 】
【晶系:等軸晶系 Cubic 】【硬度:2.5~3 】【採集地:瑞芳的九份】
【描述:主要的結晶形為八面體、六面體、及十二面體,但結晶極少出現,通常以不規則顆粒狀、樹枝狀或片狀產出,呈金屬光澤。】

【礦物名稱:自然金 Native Gold (屬同塊)】【類別:金屬元素 】【成分:Au 】
【晶系:等軸晶系 Cubic 】【硬度:2.5~3 】【採集地:瑞芳的九份】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石頭ㄚm 的大象化石 : 掌骨(趾骨的上端)


大象傳奇~最感性的動物


每當從影片中看到剛出生不久的小象一副無辜狀惹人愛,在象媽媽與母象們(阿姨或姊姊們)細心呵護下,象寶寶獲得家族成員們最多的疼愛是會讓人類寶寶們忌妒的。大象以家族為單位由母象當首領帶領家族成員們緊密的生活在一起而互相照顧,家族與家族之間的互動,甚至好幾個家族在一起,數量可達到上百頭大象,它們總是能和睦相處,充分表現象族是屬於高EQ、高IQ、超感情與超感性的哺乳動物。為何如此讚美?
讓石頭ㄚm娓娓道來,就先從大象的大頭仔說起.......

【大象的大頭仔】:"非洲象"額頭平坦,"亞洲象":額頭有兩處凸 起。

大象的腦容量是人類的4倍,有超強的記憶力與絕佳的智慧,"記憶"是大象的特質為求生覓食的本能,記憶的路線圖背負著養育傳承的烙印代代相傳,讓尋找食物與水有了依據。

【大象的長鼻】:"非洲象"鼻端具有上下二凸起,"亞洲象"鼻端只有上凸起。

大象除了體型大,最明顯的特點可能就在牠的「手」~象鼻,象鼻結合了鼻子與上唇向前伸長,嗅覺非常敏銳,是一條由肌肉組成的能夠靈活運動的管子,隨時控制伸縮自如,它可兼做許多「手」的工作,可以用來碰觸,緊握及聞嗅。它的力量強到可以連根拔起一棵樹,亦有足夠的靈敏度自地面拾起水果,而且也長得足以抓取樹身上高處的樹葉, 象鼻亦是用來喝水的,它先把水吸上來,再灌注入嘴裡,或是當成淋浴的工具有如蓮蓬頭。此外,彼此問候,擁抱愛撫,示威恐嚇,以及在身上拋擲灰塵都必須使用到象鼻。灰塵的功用在於防止日晒以及昆蟲咬傷。在涉水過河的時候,牠只要把鼻管舉起,把鼻孔露在水面上,使河水漫過頭部也不要緊...象的長鼻子神通廣大功能十足。

【大象的象牙】:"非洲象"雌、雄上門齒皆外露,"亞洲象"雄象外露,雌象則無。

長牙的構成物,則是象牙質,軟骨及鹽化鈣。大象的長牙可用來將樹皮剝離樹身,或挖掘樹根,而在群居生活的社會衝突裡,亦可用來當成示威的工具或武器。大象的第二個出色的地方是牠的牙齒,但我們一般所謂的「象牙」是指大象上顎的門齒。這對牙是動物界中最大最重的,一對牙甚至超過130公斤。這對牙在大象有生之年都不停的生長加長。除了「長牙」外,牠們的四個臼齒會更新數次,大象還有巨大的臼齒,往往一顆有30公分長,10公分寬,通常頭部兩側上下共有四顆。臼齒的更換是被後面新長出來的臼齒擠壓,前面的臼齒從前往後逐年脫落,到了60歲時停止生長而脫落,最後因無法進食而死。

【大象的耳朵】:"非洲象"的耳朵較大(輪廓像非洲地圖),"亞洲象"的耳朵較小(輪廓像印度地圖)。

大象的聽覺發達,視覺較差,巨大的耳朵不僅幫助聆聽或警示,也有散熱的作用。耳朵上有錯綜複雜的網狀血管,當大象鼓動耳翼時,血液的溫度可以降低攝氏5度之多,幫助全身散熱;但光靠耳朵散熱還不夠,大象的皮膚也是一個很好的隔熱層,同時皮膚的褶皺可增加表面積,讓體內的熱量散發的更快,使身處在熱帶、亞熱帶的大象能適應環境乾燥與炎熱的氣候。

【大象的叫聲】:
 
研究顯示象群會發出不同尋常的奇怪叫聲。這種與眾不同的叫聲好像是一種聲音信號,這種信號是針對大象的親人或者和它關係非常緊密的其他大象發出的。大象有超低頻音的溝通能力,牠們可以在非常遠的距離,如數十公里遠處,收到這些聲音。超低頻音是指頻率低於二十赫的聲音,這種超低頻音是人類無法聽到的。常被使用在緊急告知如危險即將發生。超低頻的亞聲波科技可偵測到地球內部的隆隆聲響,發出地震警告以拯救數以千計的生命。但這種能力對大象來說卻是與生俱來的。
  
諷刺的是,過去人們認為大象聽覺很差。有著這樣一對龐然大耳,大自然可能對牠們不怎麼公平。但事實不然,大象有先進的聲覺結構可以使他們利用亞聲波做長距離的溝通。牠們非但不是過去認為的一群害羞笨重的大塊頭,牠們是會群「愛說話」的傢伙。
  
什麼是亞聲波?基本上,它是低於人類聽覺範圍的低頻音響。
大象不只能聽到亞聲波,很多研究者相信牠們還能感覺並且發出亞聲波。除了人耳聽得見的喇叭般叫聲還有吼聲以外,牠們還有第二種神秘語言用來做遠距的呼叫。

【大象的一生】:

母象的懷孕期約18~22個月,母象有2年到4年的時間必須餵哺牠的小象。嬰兒期的小象用嘴而非鼻子,自母象前腿間的雙乳中,吸食母乳,小象要發育成熟也要相當的時間,初生的小象僅90公分高,體重在70~90公斤之間。雖然2歲時就開始吃固體食物,但要到5~6歲才完全斷奶。一旦母象開使培育下一代,幾乎每隔四年,牠就會生下一隻小象。通常小象要11~20歲才能生育下一代,,其後每3~9年生一胎,每胎一隻,一生一共可以生約5胎。當然囉!母象在25歲到45歲間的受精能力最強,50歲停經。而一隻大象的生命期大概可以長達70年。
大象有智慧又有愛心,在社會行為上,象與人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大象一般都來自小家庭,成員之中包刮5到15隻左右的母象以及牠們的小象;象群由一隻最年長且經驗最豐富的母象來帶領,,但是真領袖卻是一隻在象群附近活動的大雄象。而且,即使到了成熟期,母的小象還是會和家庭待在一起。當原來的小家庭日漸擴大時,其中的小母象團體會彼此分開,之後再重新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公象在青春期就離開家庭,然後所有的公象再組成暫時性的雄性團體。

象群吃食時,一定有些象做警衛,在空曠或有危險的地方也一定有前哨。象與同伴之間能發出不同的聲音傳達意思互相溝通。母象有極強的家庭觀念。據觀查,野生的大象,即使在面臨危險之際,也會試圖協助受傷的伙伴。家庭中居領導地位的母象,會張開耳朵通告其它大象站好防禦位置,將小象隻群團團圍住。在野生的狀態下,大象常常需要進行遠距離的交流,運用低頻率的叫聲來與象群中的其他成員保持聯繫。大象能偵測出地面的震動瞭解其他大象的位置,家屬是否處於危難當中以及遠方天氣的狀況。牠們經常發出吼叫聲也喜歡跟同類保持聲音的接觸。通過感覺其他大象踏腳發出的震波,它們能理解遙遠地方危險產生的信號。

大象的感性,面對同伴或小象因衰老垂死或遭不測意外而死,母象與家族成員會對逝者表現悼念,其悼念方式用象鼻撫摸或用腳碰觸而伴守著死者久久未離,直到族群不得離去時仍依依不捨。在覓食途中遇到同類的屍骸或已化成一堆白骨,即使不屬於同家族也會到悼念,甚至會用象鼻撿某部位骨骸一起伴隨離去。大象有這麼深沉的超然情感,人類只能望塵莫及。

【大象的過去】:

大象發跡於非洲也跟人類的祖先相同,所不同的是大象起源於第三紀~始新世(Tertiary~Eocene)距今約五千五百萬年前,相較之下,人類發跡至今在地球上只不過兩三百萬年。象在生物分類地位上屬於哺乳綱(Elephantidae),長鼻目(Proboscidea)。根據古生物學家從化石遺跡中,發現最古老的大象源自於北非的埃及莫里斯湖附近,就叫"始祖象",此時的大象並不大,卻只有和豬一般樣的大小,雖還沒發展出伸長的大門牙與長長的鼻子,但已經幾乎具備了長鼻目動物的基本特徵,例如有寬大粗厚的上唇有助於翻轉植物、眼睛與耳朵較靠上方能保持在水面上,此外頭骨長與朝下發展,頭骨後方寬廣與下顎骨粗厚、下犬齒退化,門齒也呈長牙的發展趨勢...因此從這些基礎出發,進行多樣且複雜的演化發展,經由始祖象繁衍出來的各類長鼻目,在新生代第三紀時期發展成為世界性分佈的曾經顯赫一時的大家族,種類超過了400多種,足跡遍及除澳大利亞和南極以外的全部大陸。

在演化的領域除了屬於始祖象亞目的【始祖象】(生存於始新世5500萬年~漸新世2300萬年)以外,尚有恐象亞目、乳齒象亞目、真象亞目等。但隨著遷徙到不同的棲息環境,經由輻射適應而演化出各種奇異的型式,各支系的象類發展趨勢各有不同,變化也大。例如有:

【恐象】Deinotheres :(恐象亞目 Dernotherium)
下門齒銳利且向內彎曲呈耙釘狀的大獠牙,下顎以接 近直角向下延伸,上門齒退化與一般大象由上門齒發展的一對大門牙剛好相反。出現於非洲 而後傳延至歐洲中部、南部以及亞洲南部一帶。
生存於:中新世早期(約2000萬年)~上新世晚期(約200萬年)
註:在新生代中期和晚期,長鼻類動物主要沿著兩條進化路線發展成為世界性分布的,其中一條是進 化主線是經由古乳齒象進化出現在的象類,另一條則進化小分支,演化成恐象類,但早已經滅絕了。

【始乳齒象】Phiomia:(乳齒象亞目 Mastondontiodea)
棲居於非洲北部,可能有短鼻管,體型比始祖象大,但不過也 只有現代馬那麼大,齒尖呈乳頭狀故名。
生存於:漸新世時期(約3600萬年~2300萬年)

【嵌齒象】Gomphotheres:(乳齒象亞目 Mastondontiodea)
上下門齒皆發達且相互交錯生長。"嵌齒象"即是根據下顎門牙前端伸長的部分,「嵌」入2顆上門齒之間這一特徵而命名。從非洲 到歐洲、亞洲,甚至到美洲大陸都有遍佈全界。
生存於:中新世早期(約2000萬年)~上新世早期(約500萬年)

【鏟齒象】Amebelodon:(乳齒象亞目 Mastondontiodea)
上門齒退化,下門齒發展成平鏟狀的鏟齒象,下顎骨也呈寬扁狀並與下門齒相結合,形成一個約一公尺長的堅硬鏟子狀的下巴, 為了能在沼澤中採食水草的生活方式。發現於北美洲、非洲、亞 洲、歐洲一帶。
生存於:中新世早期(約2000萬年)~中新世晚期(約550萬年)

【劍齒象】Stegodon:(真象亞目 Elephantidea)
門齒就像一把利刃,有點像猛犸象的門牙但沒那麼彎曲纏繞狀,而是彎曲很小,近乎平行。1973年在中國甘肅省合水縣發現一頭頗完整性距今約2百多萬年的劍齒象化石,由於出土地合水縣近於黃河流域處,而被命名"黃河劍齒象"。劍齒象被發現於亞洲和非洲一帶。
生存於:上新世(約500萬年)~更新世晚期(約1萬年)

【古菱齒象】Palaeoloxodon:(真象亞目 Elephantidea)
具有既長且直的大門牙,高聳的背部脊椎神經棘,臼齒齒板磨蝕略呈菱形,其上下頷最後一顆牙齒長度可達40cm以上。大約在晚期更新世的冰河期由華北地區經長途跋涉來到了台灣,由於在澎湖海溝發現了大量的古菱齒象化石,顯示牠們曾經在此地度過了一段繁盛的歲月。
生存於:更新是晚期(約4萬年~2萬年)

【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 :(真象亞目 Elephantidea)
俗稱長毛象,具有一對特有彎曲的長牙、體型大與現代的非洲象相似曾經遍佈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寒帶和寒溫帶地區,一直是人類的獵物之一,再加上環境的變暖,在距今一萬年前在地球上消失匿跡了。
生存於:更新世(約1百萬多年)~更新世晚期(1萬年前)

儘管從化石遺跡中,初步了解以上大象多樣性的演化,曾在地質年代中的新生代時期盛極一時,種類繁多,然而卻在人類貪婪的獵捕下,無情地破壞環境與棲息地的佔領,逼使當今堪稱是世界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逐漸沒落與凋零,令人感到最無奈的是現今僅存的【亞洲象】Elephas maximus與 【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兩種,而牠們也正面臨著滅絕的危机。

【未來的大象】:

導致"非洲象"減少的三項重要因素:象牙的需求,土地型態逐漸轉型和沙漠化。土地利用型態的改變,被視為是目前最大的威脅。然而存活在另一頭的兄弟~"亞洲象"也好不到哪裡去,森林地區轉型成農業用地將導致嚴重的人象衝突,亞洲象象牙及其他部位的盜獵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牠們都面對同樣的困境那就是人類的威脅。
人類可曾對自然有過什麼貢獻?人類高踞食物鏈的最頂端,主宰這個世界上的一切,自詡為萬物之靈,也許最終能了解一切創造一切,但為時已晚。今天讓人類觸目驚心的事實,就是這個星球上幾乎每天都有物種日漸消失,其中原因大都與人類的"行為"有關吧。嚴格說來,人類可能是整個自然界中,最缺乏存在價值的一種生物。如今陸上最大的哺乳動物~我們的大象已面臨存亡的時刻,如何改變大象命運呢?大象從搖籃到墳墓展現了他們的智慧與敏感,為人類帶來最大的禮物,那就是"學習"。要人類如何"學習"?讓我們能不能卸下"萬物之靈"的冠冕,以同為自然界一員的平等態度,"學習"謙卑去結識其他的生命。"學習"尊重生命,不應僅僅是人類自身的生命,而是敬畏所有的生命。地球不僅是人類的家園,也是更多與我們既不同又相同的生命的家園。唯有遵循大自然法則,重拾赤子之心抱著悲天憫人的胸懷與生命對話,而展現了現代人回歸自然另一面。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 : 文吉長臂蟹 "Myra Wenchii"】【地質年代 : 上新世(約300萬年)】【地質層 : 六重溪層 】【岩性 : 灰色沙岩(厚層頁岩互層)】【採集地 : 嘉義~牛埔】【採集時間 : 2000.07.10】【描述 : 背甲為倒立的卵形、前端大於後端,前緣成脖頸狀、突起、兩側下陷,步足細長、石化中不易保存,故看不見它的長臂(步足或螯肢)】



生命的詠歎 ~【鮭魚的一生】
 
 
海洋是地球孕育生命的搖籃,當生命誕生時,即使是短暫的曇花一現為燦爛輝煌而終其一生,有始有終完成生命的旅程,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而生生不息。......生命從海洋登陸,從陸地進出宇宙,延續著36億年的生命力,航向在未知的浩瀚宇宙中,這就是生命的詠嘆。

人類是地球有史以來唯一有智慧的生物,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的角度看待所有生物的生命,而違反大自然運作的常理,因改變生態的環境而走向毀滅,與曾存活在地球2億多年傲視群倫的恐龍相比,恰如其反的是恐龍因無法改變環靜而毀滅。地球是快樂的天堂,也是毀滅的地獄。如何選擇,藉由魚的觀點~"鮭魚的一生"幫助我們回顧人類對待其他生物的方式,如何破壞生態的棲息地、資源的濫用與汙染、釀成全球環境惡化的禍因。進而改變人類看待所有存活在地球的生物,就是尊重生命。

鮭魚迴游的故事,讚嘆之餘帶點淒涼,像是宿命的安排,鮭魚天生本能地堅持從大海迴游到出生地交配產卵,鮭魚群集逆流而上,回到內陸裡的各大小河川與溪流中,其間的水流是多麼的湍急,地形多麼的險峻,牠們都要在死去之前回到出生地而繁衍下一代。從出生、成長、順游進入海洋、在迴游至出生地,就像是一個週期旅程,可歌可泣!談到鮭魚神奇的生命週期,從孵卵,幼魚,成魚,迴游,求偶,產卵後至死亡,生生不息的一生。

我們來了解"鮭魚的一生":

"孵卵":
鮭魚通常出生於離海 10到 700英哩的淡水河床上,會在 秋季產卵,卵通常產在好幾呎的冰雪之下,經過一個寒冬,才孵化成透明卵。鮭魚若在一個良好的產卵環境中,大約有百分之二十的卵會孵化成為魚苗,其中又有百分之七十五能夠安然游回到大海中繼續成長。

"幼魚":
經過三到四個月,小而虛弱的身軀在河床上,長成約一英吋的魚苗,然後根據不同品種的鮭魚習性,有的在河流,有的在湖裡生活一年,再隔年春天,隨著冰雪融化衝入海洋,四英吋長的小鮭魚正式進入了海中冒險的年代。

"成魚":
接著在擁有豐富食物的海洋生活中,鮭魚大肆地進食並快速成長,約二到五年後長成為成魚,太平洋中成長的肥碩鮭魚,呈現亮閃閃的銀白色。

"迴游":
時序初夏,鮭魚憑著味覺中家鄉的味道和星光的指引,向著淡水的家逆流而上。 此時,牠們就停止覓食,全靠體內所儲存的豐厚脂肪和蛋白質維持生命,鮭魚從大海逆流游迴河川上游,中途必須躍過瀑布和急流,穿越重重困難,平均每天要游29公里,這時候牠們的外觀會轉變成準備產卵時期的深紅色。

"求偶":
到了終點,鮭魚的身體還會產生化學變化,牠們的頭變成深綠色,公鮭的背隆起和長出鉤狀的鼻子,母鮭膨脹的肚腹復中則藏了約 4000 顆卵。

"產卵":
回到出生地,鮭魚開始配對並且會為了搶奪最佳產卵地點而彼此爭鬥,母鮭喜歡選擇在流通的水域,用尾巴奮力拍打河床,並於沙礫中挖一個約十八英吋的深坑洞產卵,配對的公鮭在其上射精,並趕 走其他來犯的鮭魚,最後公鮭跟母鮭合力將卵覆蓋起來,接著繼續往上游,重複爭鬥與產卵的過程,直到精疲力竭而死。

鮭魚的生命旅程,直到產完卵才算完滿的結束,在此之後便是另一段生命的開始,而未受精的卵和鮭魚的屍骸,則成為了鳥類及食腐肉動物在冬季來臨前的大餐。這種生命的始終能回歸原點而對大自然的養育與反哺表現了十足的生命力,就是目前人類所缺欠的胸襟與涵養是值得深思與反省。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礦物名稱:自然金 Native Gold】【類別:金屬元素 】【成分:Au 】
【晶系:等軸晶系 Cubic 】【硬度:2.5~3 】【採集地:瑞芳的九份】
【描述:主要的結晶形為八面體、六面體、及十二面體,但結晶極少出現,通常以不規則顆粒狀、樹枝狀或片狀產出,呈金屬光澤。】

【礦物名稱:自然金 Native Gold】【類別:金屬元素 】【成分:Au 】
【晶系:等軸晶系 Cubic 】【硬度:2.5~3 】【採集地:瑞芳的九份】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