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名稱:燈籠藤壺 俗稱】【地質年代:上新世 約300萬年】
【地質層:六重溪層 】【岩性:灰色沙岩與厚層頁岩互層】
【採集地:嘉義~牛埔】【採集時間:2000.07.10】
【描述: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亞門,蔓足綱,和蝦、蟹是親戚,但藤壺是附著動物,無法自由行動。牠們有石灰質的殼板,胸部有六對蔓腳;漲潮時,由殼口伸出蔓腳收集浮游生物而食。雌雄同體,要不同個體之間進行受精作用 (異體受精)。】

【化石名稱:蓮花藤壺 俗稱】【地質年代:中新世 約700萬年】
【地質層:桂竹林層 】【岩性:灰色沙岩(厚層頁岩互層)】
【採集地:苗栗縣】【採集時間:1998.03.04】
【描述: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亞門,蔓足綱,和蝦、蟹是親戚,但藤壺是附著動物,無法自由行動。牠們有石灰質的殼板,胸部有六對蔓腳;漲潮時,由殼口伸出蔓腳收集浮游生物而食。雌雄同體,要不同個體之間進行受精作用 (異體受精)。】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礦物名稱:自然金 Native Gold】【類別:金屬元素 】【成分:Au 】
【晶系:等軸晶系 Cubic 】【硬度:2.5~3 】【採集地:瑞芳的九份】
【描述:主要的結晶形為八面體、六面體、及十二面體,但結晶極少出現,通常以不規則顆粒狀、樹枝狀或片狀產出,呈金屬光澤。】

【礦物名稱:自然金 Native Gold (屬同塊)】【類別:金屬元素 】【成分:Au 】
【晶系:等軸晶系 Cubic 】【硬度:2.5~3 】【採集地:瑞芳的九份】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石頭ㄚm 的大象化石 : 掌骨(趾骨的上端)


大象傳奇~最感性的動物


每當從影片中看到剛出生不久的小象一副無辜狀惹人愛,在象媽媽與母象們(阿姨或姊姊們)細心呵護下,象寶寶獲得家族成員們最多的疼愛是會讓人類寶寶們忌妒的。大象以家族為單位由母象當首領帶領家族成員們緊密的生活在一起而互相照顧,家族與家族之間的互動,甚至好幾個家族在一起,數量可達到上百頭大象,它們總是能和睦相處,充分表現象族是屬於高EQ、高IQ、超感情與超感性的哺乳動物。為何如此讚美?
讓石頭ㄚm娓娓道來,就先從大象的大頭仔說起.......

【大象的大頭仔】:"非洲象"額頭平坦,"亞洲象":額頭有兩處凸 起。

大象的腦容量是人類的4倍,有超強的記憶力與絕佳的智慧,"記憶"是大象的特質為求生覓食的本能,記憶的路線圖背負著養育傳承的烙印代代相傳,讓尋找食物與水有了依據。

【大象的長鼻】:"非洲象"鼻端具有上下二凸起,"亞洲象"鼻端只有上凸起。

大象除了體型大,最明顯的特點可能就在牠的「手」~象鼻,象鼻結合了鼻子與上唇向前伸長,嗅覺非常敏銳,是一條由肌肉組成的能夠靈活運動的管子,隨時控制伸縮自如,它可兼做許多「手」的工作,可以用來碰觸,緊握及聞嗅。它的力量強到可以連根拔起一棵樹,亦有足夠的靈敏度自地面拾起水果,而且也長得足以抓取樹身上高處的樹葉, 象鼻亦是用來喝水的,它先把水吸上來,再灌注入嘴裡,或是當成淋浴的工具有如蓮蓬頭。此外,彼此問候,擁抱愛撫,示威恐嚇,以及在身上拋擲灰塵都必須使用到象鼻。灰塵的功用在於防止日晒以及昆蟲咬傷。在涉水過河的時候,牠只要把鼻管舉起,把鼻孔露在水面上,使河水漫過頭部也不要緊...象的長鼻子神通廣大功能十足。

【大象的象牙】:"非洲象"雌、雄上門齒皆外露,"亞洲象"雄象外露,雌象則無。

長牙的構成物,則是象牙質,軟骨及鹽化鈣。大象的長牙可用來將樹皮剝離樹身,或挖掘樹根,而在群居生活的社會衝突裡,亦可用來當成示威的工具或武器。大象的第二個出色的地方是牠的牙齒,但我們一般所謂的「象牙」是指大象上顎的門齒。這對牙是動物界中最大最重的,一對牙甚至超過130公斤。這對牙在大象有生之年都不停的生長加長。除了「長牙」外,牠們的四個臼齒會更新數次,大象還有巨大的臼齒,往往一顆有30公分長,10公分寬,通常頭部兩側上下共有四顆。臼齒的更換是被後面新長出來的臼齒擠壓,前面的臼齒從前往後逐年脫落,到了60歲時停止生長而脫落,最後因無法進食而死。

【大象的耳朵】:"非洲象"的耳朵較大(輪廓像非洲地圖),"亞洲象"的耳朵較小(輪廓像印度地圖)。

大象的聽覺發達,視覺較差,巨大的耳朵不僅幫助聆聽或警示,也有散熱的作用。耳朵上有錯綜複雜的網狀血管,當大象鼓動耳翼時,血液的溫度可以降低攝氏5度之多,幫助全身散熱;但光靠耳朵散熱還不夠,大象的皮膚也是一個很好的隔熱層,同時皮膚的褶皺可增加表面積,讓體內的熱量散發的更快,使身處在熱帶、亞熱帶的大象能適應環境乾燥與炎熱的氣候。

【大象的叫聲】:
 
研究顯示象群會發出不同尋常的奇怪叫聲。這種與眾不同的叫聲好像是一種聲音信號,這種信號是針對大象的親人或者和它關係非常緊密的其他大象發出的。大象有超低頻音的溝通能力,牠們可以在非常遠的距離,如數十公里遠處,收到這些聲音。超低頻音是指頻率低於二十赫的聲音,這種超低頻音是人類無法聽到的。常被使用在緊急告知如危險即將發生。超低頻的亞聲波科技可偵測到地球內部的隆隆聲響,發出地震警告以拯救數以千計的生命。但這種能力對大象來說卻是與生俱來的。
  
諷刺的是,過去人們認為大象聽覺很差。有著這樣一對龐然大耳,大自然可能對牠們不怎麼公平。但事實不然,大象有先進的聲覺結構可以使他們利用亞聲波做長距離的溝通。牠們非但不是過去認為的一群害羞笨重的大塊頭,牠們是會群「愛說話」的傢伙。
  
什麼是亞聲波?基本上,它是低於人類聽覺範圍的低頻音響。
大象不只能聽到亞聲波,很多研究者相信牠們還能感覺並且發出亞聲波。除了人耳聽得見的喇叭般叫聲還有吼聲以外,牠們還有第二種神秘語言用來做遠距的呼叫。

【大象的一生】:

母象的懷孕期約18~22個月,母象有2年到4年的時間必須餵哺牠的小象。嬰兒期的小象用嘴而非鼻子,自母象前腿間的雙乳中,吸食母乳,小象要發育成熟也要相當的時間,初生的小象僅90公分高,體重在70~90公斤之間。雖然2歲時就開始吃固體食物,但要到5~6歲才完全斷奶。一旦母象開使培育下一代,幾乎每隔四年,牠就會生下一隻小象。通常小象要11~20歲才能生育下一代,,其後每3~9年生一胎,每胎一隻,一生一共可以生約5胎。當然囉!母象在25歲到45歲間的受精能力最強,50歲停經。而一隻大象的生命期大概可以長達70年。
大象有智慧又有愛心,在社會行為上,象與人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大象一般都來自小家庭,成員之中包刮5到15隻左右的母象以及牠們的小象;象群由一隻最年長且經驗最豐富的母象來帶領,,但是真領袖卻是一隻在象群附近活動的大雄象。而且,即使到了成熟期,母的小象還是會和家庭待在一起。當原來的小家庭日漸擴大時,其中的小母象團體會彼此分開,之後再重新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公象在青春期就離開家庭,然後所有的公象再組成暫時性的雄性團體。

象群吃食時,一定有些象做警衛,在空曠或有危險的地方也一定有前哨。象與同伴之間能發出不同的聲音傳達意思互相溝通。母象有極強的家庭觀念。據觀查,野生的大象,即使在面臨危險之際,也會試圖協助受傷的伙伴。家庭中居領導地位的母象,會張開耳朵通告其它大象站好防禦位置,將小象隻群團團圍住。在野生的狀態下,大象常常需要進行遠距離的交流,運用低頻率的叫聲來與象群中的其他成員保持聯繫。大象能偵測出地面的震動瞭解其他大象的位置,家屬是否處於危難當中以及遠方天氣的狀況。牠們經常發出吼叫聲也喜歡跟同類保持聲音的接觸。通過感覺其他大象踏腳發出的震波,它們能理解遙遠地方危險產生的信號。

大象的感性,面對同伴或小象因衰老垂死或遭不測意外而死,母象與家族成員會對逝者表現悼念,其悼念方式用象鼻撫摸或用腳碰觸而伴守著死者久久未離,直到族群不得離去時仍依依不捨。在覓食途中遇到同類的屍骸或已化成一堆白骨,即使不屬於同家族也會到悼念,甚至會用象鼻撿某部位骨骸一起伴隨離去。大象有這麼深沉的超然情感,人類只能望塵莫及。

【大象的過去】:

大象發跡於非洲也跟人類的祖先相同,所不同的是大象起源於第三紀~始新世(Tertiary~Eocene)距今約五千五百萬年前,相較之下,人類發跡至今在地球上只不過兩三百萬年。象在生物分類地位上屬於哺乳綱(Elephantidae),長鼻目(Proboscidea)。根據古生物學家從化石遺跡中,發現最古老的大象源自於北非的埃及莫里斯湖附近,就叫"始祖象",此時的大象並不大,卻只有和豬一般樣的大小,雖還沒發展出伸長的大門牙與長長的鼻子,但已經幾乎具備了長鼻目動物的基本特徵,例如有寬大粗厚的上唇有助於翻轉植物、眼睛與耳朵較靠上方能保持在水面上,此外頭骨長與朝下發展,頭骨後方寬廣與下顎骨粗厚、下犬齒退化,門齒也呈長牙的發展趨勢...因此從這些基礎出發,進行多樣且複雜的演化發展,經由始祖象繁衍出來的各類長鼻目,在新生代第三紀時期發展成為世界性分佈的曾經顯赫一時的大家族,種類超過了400多種,足跡遍及除澳大利亞和南極以外的全部大陸。

在演化的領域除了屬於始祖象亞目的【始祖象】(生存於始新世5500萬年~漸新世2300萬年)以外,尚有恐象亞目、乳齒象亞目、真象亞目等。但隨著遷徙到不同的棲息環境,經由輻射適應而演化出各種奇異的型式,各支系的象類發展趨勢各有不同,變化也大。例如有:

【恐象】Deinotheres :(恐象亞目 Dernotherium)
下門齒銳利且向內彎曲呈耙釘狀的大獠牙,下顎以接 近直角向下延伸,上門齒退化與一般大象由上門齒發展的一對大門牙剛好相反。出現於非洲 而後傳延至歐洲中部、南部以及亞洲南部一帶。
生存於:中新世早期(約2000萬年)~上新世晚期(約200萬年)
註:在新生代中期和晚期,長鼻類動物主要沿著兩條進化路線發展成為世界性分布的,其中一條是進 化主線是經由古乳齒象進化出現在的象類,另一條則進化小分支,演化成恐象類,但早已經滅絕了。

【始乳齒象】Phiomia:(乳齒象亞目 Mastondontiodea)
棲居於非洲北部,可能有短鼻管,體型比始祖象大,但不過也 只有現代馬那麼大,齒尖呈乳頭狀故名。
生存於:漸新世時期(約3600萬年~2300萬年)

【嵌齒象】Gomphotheres:(乳齒象亞目 Mastondontiodea)
上下門齒皆發達且相互交錯生長。"嵌齒象"即是根據下顎門牙前端伸長的部分,「嵌」入2顆上門齒之間這一特徵而命名。從非洲 到歐洲、亞洲,甚至到美洲大陸都有遍佈全界。
生存於:中新世早期(約2000萬年)~上新世早期(約500萬年)

【鏟齒象】Amebelodon:(乳齒象亞目 Mastondontiodea)
上門齒退化,下門齒發展成平鏟狀的鏟齒象,下顎骨也呈寬扁狀並與下門齒相結合,形成一個約一公尺長的堅硬鏟子狀的下巴, 為了能在沼澤中採食水草的生活方式。發現於北美洲、非洲、亞 洲、歐洲一帶。
生存於:中新世早期(約2000萬年)~中新世晚期(約550萬年)

【劍齒象】Stegodon:(真象亞目 Elephantidea)
門齒就像一把利刃,有點像猛犸象的門牙但沒那麼彎曲纏繞狀,而是彎曲很小,近乎平行。1973年在中國甘肅省合水縣發現一頭頗完整性距今約2百多萬年的劍齒象化石,由於出土地合水縣近於黃河流域處,而被命名"黃河劍齒象"。劍齒象被發現於亞洲和非洲一帶。
生存於:上新世(約500萬年)~更新世晚期(約1萬年)

【古菱齒象】Palaeoloxodon:(真象亞目 Elephantidea)
具有既長且直的大門牙,高聳的背部脊椎神經棘,臼齒齒板磨蝕略呈菱形,其上下頷最後一顆牙齒長度可達40cm以上。大約在晚期更新世的冰河期由華北地區經長途跋涉來到了台灣,由於在澎湖海溝發現了大量的古菱齒象化石,顯示牠們曾經在此地度過了一段繁盛的歲月。
生存於:更新是晚期(約4萬年~2萬年)

【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 :(真象亞目 Elephantidea)
俗稱長毛象,具有一對特有彎曲的長牙、體型大與現代的非洲象相似曾經遍佈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寒帶和寒溫帶地區,一直是人類的獵物之一,再加上環境的變暖,在距今一萬年前在地球上消失匿跡了。
生存於:更新世(約1百萬多年)~更新世晚期(1萬年前)

儘管從化石遺跡中,初步了解以上大象多樣性的演化,曾在地質年代中的新生代時期盛極一時,種類繁多,然而卻在人類貪婪的獵捕下,無情地破壞環境與棲息地的佔領,逼使當今堪稱是世界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逐漸沒落與凋零,令人感到最無奈的是現今僅存的【亞洲象】Elephas maximus與 【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兩種,而牠們也正面臨著滅絕的危机。

【未來的大象】:

導致"非洲象"減少的三項重要因素:象牙的需求,土地型態逐漸轉型和沙漠化。土地利用型態的改變,被視為是目前最大的威脅。然而存活在另一頭的兄弟~"亞洲象"也好不到哪裡去,森林地區轉型成農業用地將導致嚴重的人象衝突,亞洲象象牙及其他部位的盜獵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牠們都面對同樣的困境那就是人類的威脅。
人類可曾對自然有過什麼貢獻?人類高踞食物鏈的最頂端,主宰這個世界上的一切,自詡為萬物之靈,也許最終能了解一切創造一切,但為時已晚。今天讓人類觸目驚心的事實,就是這個星球上幾乎每天都有物種日漸消失,其中原因大都與人類的"行為"有關吧。嚴格說來,人類可能是整個自然界中,最缺乏存在價值的一種生物。如今陸上最大的哺乳動物~我們的大象已面臨存亡的時刻,如何改變大象命運呢?大象從搖籃到墳墓展現了他們的智慧與敏感,為人類帶來最大的禮物,那就是"學習"。要人類如何"學習"?讓我們能不能卸下"萬物之靈"的冠冕,以同為自然界一員的平等態度,"學習"謙卑去結識其他的生命。"學習"尊重生命,不應僅僅是人類自身的生命,而是敬畏所有的生命。地球不僅是人類的家園,也是更多與我們既不同又相同的生命的家園。唯有遵循大自然法則,重拾赤子之心抱著悲天憫人的胸懷與生命對話,而展現了現代人回歸自然另一面。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 : 文吉長臂蟹 "Myra Wenchii"】【地質年代 : 上新世(約300萬年)】【地質層 : 六重溪層 】【岩性 : 灰色沙岩(厚層頁岩互層)】【採集地 : 嘉義~牛埔】【採集時間 : 2000.07.10】【描述 : 背甲為倒立的卵形、前端大於後端,前緣成脖頸狀、突起、兩側下陷,步足細長、石化中不易保存,故看不見它的長臂(步足或螯肢)】



生命的詠歎 ~【鮭魚的一生】
 
 
海洋是地球孕育生命的搖籃,當生命誕生時,即使是短暫的曇花一現為燦爛輝煌而終其一生,有始有終完成生命的旅程,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而生生不息。......生命從海洋登陸,從陸地進出宇宙,延續著36億年的生命力,航向在未知的浩瀚宇宙中,這就是生命的詠嘆。

人類是地球有史以來唯一有智慧的生物,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的角度看待所有生物的生命,而違反大自然運作的常理,因改變生態的環境而走向毀滅,與曾存活在地球2億多年傲視群倫的恐龍相比,恰如其反的是恐龍因無法改變環靜而毀滅。地球是快樂的天堂,也是毀滅的地獄。如何選擇,藉由魚的觀點~"鮭魚的一生"幫助我們回顧人類對待其他生物的方式,如何破壞生態的棲息地、資源的濫用與汙染、釀成全球環境惡化的禍因。進而改變人類看待所有存活在地球的生物,就是尊重生命。

鮭魚迴游的故事,讚嘆之餘帶點淒涼,像是宿命的安排,鮭魚天生本能地堅持從大海迴游到出生地交配產卵,鮭魚群集逆流而上,回到內陸裡的各大小河川與溪流中,其間的水流是多麼的湍急,地形多麼的險峻,牠們都要在死去之前回到出生地而繁衍下一代。從出生、成長、順游進入海洋、在迴游至出生地,就像是一個週期旅程,可歌可泣!談到鮭魚神奇的生命週期,從孵卵,幼魚,成魚,迴游,求偶,產卵後至死亡,生生不息的一生。

我們來了解"鮭魚的一生":

"孵卵":
鮭魚通常出生於離海 10到 700英哩的淡水河床上,會在 秋季產卵,卵通常產在好幾呎的冰雪之下,經過一個寒冬,才孵化成透明卵。鮭魚若在一個良好的產卵環境中,大約有百分之二十的卵會孵化成為魚苗,其中又有百分之七十五能夠安然游回到大海中繼續成長。

"幼魚":
經過三到四個月,小而虛弱的身軀在河床上,長成約一英吋的魚苗,然後根據不同品種的鮭魚習性,有的在河流,有的在湖裡生活一年,再隔年春天,隨著冰雪融化衝入海洋,四英吋長的小鮭魚正式進入了海中冒險的年代。

"成魚":
接著在擁有豐富食物的海洋生活中,鮭魚大肆地進食並快速成長,約二到五年後長成為成魚,太平洋中成長的肥碩鮭魚,呈現亮閃閃的銀白色。

"迴游":
時序初夏,鮭魚憑著味覺中家鄉的味道和星光的指引,向著淡水的家逆流而上。 此時,牠們就停止覓食,全靠體內所儲存的豐厚脂肪和蛋白質維持生命,鮭魚從大海逆流游迴河川上游,中途必須躍過瀑布和急流,穿越重重困難,平均每天要游29公里,這時候牠們的外觀會轉變成準備產卵時期的深紅色。

"求偶":
到了終點,鮭魚的身體還會產生化學變化,牠們的頭變成深綠色,公鮭的背隆起和長出鉤狀的鼻子,母鮭膨脹的肚腹復中則藏了約 4000 顆卵。

"產卵":
回到出生地,鮭魚開始配對並且會為了搶奪最佳產卵地點而彼此爭鬥,母鮭喜歡選擇在流通的水域,用尾巴奮力拍打河床,並於沙礫中挖一個約十八英吋的深坑洞產卵,配對的公鮭在其上射精,並趕 走其他來犯的鮭魚,最後公鮭跟母鮭合力將卵覆蓋起來,接著繼續往上游,重複爭鬥與產卵的過程,直到精疲力竭而死。

鮭魚的生命旅程,直到產完卵才算完滿的結束,在此之後便是另一段生命的開始,而未受精的卵和鮭魚的屍骸,則成為了鳥類及食腐肉動物在冬季來臨前的大餐。這種生命的始終能回歸原點而對大自然的養育與反哺表現了十足的生命力,就是目前人類所缺欠的胸襟與涵養是值得深思與反省。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礦物名稱:自然金 Native Gold】【類別:金屬元素 】【成分:Au 】
【晶系:等軸晶系 Cubic 】【硬度:2.5~3 】【採集地:瑞芳的九份】
【描述:主要的結晶形為八面體、六面體、及十二面體,但結晶極少出現,通常以不規則顆粒狀、樹枝狀或片狀產出,呈金屬光澤。】

【礦物名稱:自然金 Native Gold】【類別:金屬元素 】【成分:Au 】
【晶系:等軸晶系 Cubic 】【硬度:2.5~3 】【採集地:瑞芳的九份】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陸生化石 (正拍)(待查?)】【地質年代:更新世(約180萬年) 】
【地質層:新化丘陵之崎頂層】【岩性:沙岩與泥岩互層】
【採集地:左鎮菜寮溪】 【採集時間:2000.07 25】
【描述:左鎮菜寮溪流域位於新化丘陵,三重溪部落的西南溪床,河床上便遍布著各種古生物的化石,有古鹿、古象、犀牛、 扇貝、魚類、海膽、大量貝類、種類之豐富,數量之多! 約在更新世的早期到中期之間,年代約為30萬年到120萬年前。】


【與上方屬同一塊,從側面可看出骨骼內的組織結構。】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游氏小角蟹 "Chorilia yui Hu"】【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
【地質層:桂竹林層 】【岩性:淺灰色沙岩(厚層頁岩互層)】
【採集地 : 苗栗】【採集時間 : 1999.04.15】
【描述:它的背甲外殼表面刻劃顯著的花紋,背甲與腹部石化相當完美,尤其掩埋時...在石化的過程又遭受地殼的擠壓,使個體的背甲與腹部分離,可以顯現當時地質環境的變化,反而有特殊性的解讀,另外腹部呈現狹長的直條狀是屬於雌性個體。】


【通宵白沙屯的化石】

有關通宵的白沙屯化石採集....,有人問起 ~ "通宵秋茂園附近的火炎山系和白沙屯附近都不少是嗎?"....,我也曾到此區域採集化石,順便說說此次採集的經驗~

說到白沙屯的化石採集已有好多年沒去了....但如昨日般仍記憶猶新,主要這是我認識化石後的首次到戶外採集,行程中滿懷著尋寶的興奮,即使背包裡帶著厚重的採集工具裡頭有:

採集工具:2-4磅的鐵鎚(我帶3磅)、地質鎚、鋼鑿(尖、扁各一支)、鐵鏟
維護工具:瞬間膠、膠結劑、鑷子、毛刷、放大鏡(10-20倍 )
記錄用品:數位相機、筆記本、筆
化石包裝用具:捲式衛生紙、舊報紙或發泡紙、PVC塑膠袋、空紙盒、小布袋
安全護具:工程帽、護目鏡、急救包(繃帶紗布)、雨衣、防曬油、遮陽帽、驅蟲劑
其他工具:GPS定位儀

就這麼道具齊全,當然也希望來個豐收之旅......

苗栗通宵的白沙屯化石主要採集區域範圍涵蓋著屬於"通宵層"又稱"頭嵙山層"的地質層,沿著西部的縱貫海線在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北方約2~3公里的地方,是此區域主要採集地就是有名的化石塚 ~「過港貝化石層」;過港貝化石層的露頭,沿白沙屯北方,在清海宮附近的海線鐵路東側,都可發現。岩層中夾藏的貝類化石,種類繁多,主要有雙殼見類、卷貝類、珊瑚類(單體珊瑚)、海膽、螃蟹、介形蟲、苔鮮蟲,有孔蟲等數十種。

頭嵙山層共分三段,由下至上含烏眉坑段(下):主由暗灰色的頁岩及粉頁岩構成,含貝類化石,本段的岩石半固結性的岩石,露出於後龍至通霄公路兩側,常被地方的磚瓦窯用為燒磚瓦的原料,所以搭乘汽車通過此一地區時常有車窗看到煙筒聳立,為此地區的特殊風景。南窩段(中):為半固結性的砂質頁岩,灰色砂岩或頁岩組成,含有豐富的化石露出於沿海鐵路線的東側,以白沙屯的過港隧道(鐵路下的涵洞)一帶的露出情形尤為有名,就是此次化石主要採集的地方。而虎頭崁段(上):由非固結性的褐色砂岩及礫岩構成,在礫岩薄層時夾有貝類化石,露出於較高的位置,如公路兩側或山崖的頂端或山頭的稜線部分。

苗栗縣由後龍溪至大安溪中間的一塊地方,基本上是屬於台灣西部丘陵地帶的一部份,是一塊經過數次海底隆起的台地。這一塊地方後來經過後龍溪、大安溪、烏眉溪、及多數小溪的切割,形成了一些高高低低不連續的丘陵地帶,不過在地形圖上或野外觀察上,能可看到一些海階,或山頂的平直稜線,證明隆起台地的存在。
此間,我們可看出台灣造山運動後期所沉積的巨厚礫石層 ~ 所形成的頭嵙山層,和這礫石層經過持續不斷的地殼變動造成的擠壓所形成的褶皺景觀,最後抬升露出地表的礫石層,經過高溫多雨環境下的風化作用,形成了特殊的礫岩惡地景觀 ~ 火炎山。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岩層中找到更新世(約100萬年)所沉積下來的大量貝類化石,就是現在著名的「過港貝化石層」(化石紀念碑,立於清海宮後方的小丘上)。

白沙屯的化石非常豐富,但沿海岸長期受風化作用,化石本身大部分容易破損,採集蒐集時務必小心包裝,用捲式衛生紙包好才放進帶子,以免回去只剩下一團的黃泥巴粉團...。我的螃蟹就是在這ㄦ第一次發現,但不是完整的螃蟹,只是螃蟹一小段破損的螯足(捕食用).....,這是我採集化石的第一次,最大的豐收就是一包包的黃泥巴粉...但從中獲取寶貴的經驗也促使我對化石的認知,拓展了視野...。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木化石 】【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
【地質層:桂竹林層 】【岩性:淺灰色沙岩(厚層頁岩互層)】
【採集地:苗栗】【採集時間:2000.02.10】


【採集化石的樂趣 ~ "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

採集化石有甚麼意義呢? 除了欣賞之餘驚嘆它的美麗與神祕之外,最重要的是要一探究竟它曾經生活在那古老時代的祕密!它能告訴我們什麼訊息呢?地質學家研究生物化石是為了要揭開過去地球的神祕歷史,它能告訴我們過去地球的氣候、地理環境、岩層的新老,甚至訴說數千萬年前地球上的板塊曾經發生過巨大的變動;換言之,化石提供的事實是一個望向地球過去的特大望遠鏡,除了生物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我們對於古地球的氣候、大地及海洋的成分、地形地貌及海陸分部的情形及變遷一個最有利的線索。

如何採集化石?到戶外踏青時,順便低頭瞧瞧、到處摸摸就有寶貝可撿了!是嗎?其實不盡然;採集化石並不是到處都有,採集場所必須要有選擇性,跟地質層與岩性息息相關,沉積岩(礫岩除外包括了砂岩、頁岩、石灰岩.)才有化石可找,碰到火成岩與高度變質岩就微乎其微了。地質層說明了岩層的種類與地質年代,並依沉積區域範圍的屬性可分淺海相、過渡相、深淺相來尋找陸相化石或是海相化石,因為台灣6500萬年前還沉睡於海底中,經大南澳造山運動才把它(大陸棚的沉積物)拱上來,以後仍受地質的遞變與洗禮;就這樣浮浮沉沉直到蓬萊造山運動(約1.2百萬年)後促成"海岸山脈"的靠攏,與台灣島的各成員陸續紛紛到期,才確定了整個臺灣島的成形而延續至今;但台灣的造山運動仍持續著,如921大地震就是一例........。
以上所陳述的,只是對台灣地質做簡略的說明,希望有助於初步的了解;了解後,緊接著我們就要知道如何正確採集化石,才不致於破壞地表環境而惹惱了環保人士,甚至因為我們的採集搶救了台灣化石反而被喝采!怎麼說呢?採集化石人士除了對地質的認知外,還必須屏除挖寶的心態,必須往 "露頭" 的沉積岩來尋找化石就不會造成濫挖引來非議,什麼是 "露頭" 呢?我列點說明 :

1.自然崩塌的斷層露頭 : 因台灣屬於高地震帶,雖地域小但斷層帶(地層破裂錯開)就有50多條通過台灣 ~ 斷層帶多相對露頭多,化石出現率就高,如921大地震在南投、中寮附近的斷層帶就有大量化石出土、就是一例,另外有露頭的化石容易風化破損,如不採集、最後回歸塵土枉費重現。塵封中的化石令人驚艷了生命的蛻變與永恆而能對生命的尊重與歌頌。

2.大型工程的開挖 : 如北二高、高鐵、北宜快速道路...需要開山鑿洞的大型工程,常會碰觸到化石層,往往在工地附近的廢土堆就可撿到漂亮完整性的化石(注意ㄛ!是用撿的ㄛ、不用挖),不去撿是很可惜,砂石車一來,會一車一車地當廢土清理掉,就這樣如敝屣棄之,是令人婉惜。畢竟化石成形不易 ,這就是我所謂的要搶救化石(很偉大ㄛ),所以平時一有空就去巡視,因為會有新的廢土堆出現、直到工程結束,但要注意公共安全。

3.濱海岩層、海蝕平台、河海堤的沉積岩塊與河床 : 沿東北角海岸的濱海公路這一帶的沉積岩層是觀察地質的大自然教室,如野柳、水湳洞、鼻頭角等地有海膽化石、生痕化石(生物生活痕跡的記錄)....令人目不暇給,還有藍天碧海的墾丁,珊瑚礁岩隆起的新生地也有大量的貝類化石,但屬於國家公園範圍內就不宜採集,另外如桃園大溪的大漢溪河床也有大量的中新世(約7百萬年)海相化石,數量可觀種類多有螃蟹、海膽、貝類甚至有鯨魚化石.......,也值得探索非常有趣。

4.礦場 : 如石灰岩礦場(水泥材料),有漂亮結晶的方解石礦物,也有竹蟶化石與大量的貝類化石,如關西、大岡山的水泥礦場(目前已停採),還有以前採煤的礦場也有值物化石可撿,三峽老礦坑附近遺棄的舊土堆有楓葉化石.......。

石頭ㄚm 採集化石的石齡約有10年了,雖不算長但也有點心得。採集者的態度很重要ㄛ,當發現一件稀有又漂亮完整性的化石時,還是要重視化石本身的實質意義;而不是給它附加利益價值,否則毫無意義。能袪除這種功利主義的心態就不會有挖寶的念頭,濫挖的情形就不會產生了。每一次採集化石抱著隨緣的心境,有就撿;沒有就等下次風雨沖刷後,有了新的露頭再來撿,這樣才能算是搶救台灣的化石;而不至於破壞環境與浪費。而能為台灣的地質與古生物留下記錄,並建立台灣的地質文化 ~ 有助於了解自己土生土長的地質環境,才能 "腳踏石地、用心看台灣" 更珍惜我們的家園..........。

採集化石真是一件樂事,了解後,以後到戶外踏青除了擁抱大自然外還可撿寶ㄛ,真是合乎 "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 : 顆粒靜蟹 "Galene granulifera Lin"】
【地質年代 : 中新世(約700萬年)】【地質層 : 桂竹林層 】
【岩性 : 淺灰色沙岩(厚層頁岩互層)】【採集地 : 苗栗】
【採集時間 : 1998.07.10】
【描述 : 完整的個體,背甲外殼石化漂亮、毫無破損,非常難得;且內模與外模也相當完整。】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