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名稱:陽傘螺 "Xenophora exuta" 腹足綱 , 綴殼螺科 。】
【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 】【地質層:二鬮層】
【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與頁岩互層】【採集地:大溪的大漢溪河床】【採集時間:1998.10.19】【描述:殼表有輕微波狀肋,周緣薄而不整齊,棲於淺海至深海砂礫底 。這幾個都是完整的個體,其中之一有完整的內、外模。】

【描述:這是ㄧ個完整的個體,但最奇特的是它的後面也附著同樣的"陽傘螺"倆個底部相連。(請看下面 照片)】

【描述:這是ㄧ個完整的個體,(與上方同)但最奇特的是它的後面也附著同樣的"陽傘螺"倆個底部相連。由側拍可看清晰看出兩個的各別殼頂,還像會旋轉的陀螺。】

【描述:(與上方同)這就是它的另一面(反面),也有另外一個陽傘螺。】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長牡蠣 ~雙殼綱 目名 Pterioida 目中文名 鶯蛤目、 

科名 Ostreidae 科中文名 牡蠣科、 學名 Crassostrea gigas 、
 中文俗名: 牡蠣、蚵仔、蠔、大牡蠣 】
【地質年代:上新世(約350萬年)】【地質層:卓蘭層】
【岩性:灰色混濁沙岩(細至粗粒沙岩) 】【採集地:苗栗~造橋】
【時間:1998.07.04】【描述:每個大"蚵仔"又長又大(約20~30公分以上),都是完整的個體(雙殼完整)】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鯊魚脊椎軟骨 屬於"軟骨魚綱"(半側拍)】【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地質層:二鬮層】【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與頁岩互層 】【採集地:大溪的大漢溪河床】【採集時間:2006.06.15】
【描述:這是鯊魚脊椎的軟骨化石,完整的個體。】
※嘉義的薛文吉採集了數個完整的鯊魚脊椎軟骨化石推翻了軟骨不能成為化石的學術理論 ,現在石頭ㄚb也幫石頭ㄚm 找到ㄧ個完整的"鯊魚脊椎軟骨化石"可讓大家觀察研究了。

與上方照片屬同一塊。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魚類"脊椎骨"(側面) 何種魚待查? 屬於"硬骨魚綱" 】【地質年代:上新世(約350萬年)】【地質層:卓蘭層】【岩性:青灰色混濁沙岩(細至粗粒沙岩) 】【採集地:苗栗縣、中港溪河床】【時間:1999.02.10】

【化石名稱:魚類"脊椎骨"(前端) 與前張照片 屬同一塊】【地質年代:上新世(約350萬年)】【地質層:卓蘭層】【岩性:青灰色混濁沙岩(細至粗粒沙岩) 】【採集地:苗栗縣、中港溪河床】【時間:1999.02.10】



說明:

脊椎動物的分類~

脊椎動物亞門可分為七綱,其中魚類占了三綱:

"無頜綱" : 例如八目鰻、盲鰻。

脊椎動物亞門中現存的最古老的一綱,身體裸露無鱗﹐呈鰻形。全為軟骨。無偶鰭。無肩帶和腰帶。無上﹑下頜,所以又稱無頜綱。

"軟骨魚綱" : 例如鯊、魟。

軟骨魚綱的骨骼為軟骨性,體內有部分石灰質化的軟骨以強化其支持作用。尾鰭上下不對稱。 牠們有四至五對鰓,鰓孔裸露,胸鰭和腹鰭成對,鱗片是很細小的針狀鱗 (Placoid scale) 不太起眼,摸上去會有粗糙的感覺,使牠們的表皮像沙紙一樣。    

"硬骨魚綱" : 例如鱸、笛鯛、鰈魚、比目魚。

硬骨魚類的骨骼是硬骨質,脊柱由分離的椎骨組成,和胸部的肋骨組合成主要的骨架,以支撐整個身體。尾鰭一般為上下對稱。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鹿"的"上顎牙齒"(正面) 】
【地質年代:更新世(約180萬年) 】
【地質層:林口的觀音山層】
【岩性:淺灰色而較疏鬆的砂岩和粉沙岩或泥岩兩者的互層】
【採集地:林口的文化一路口(電信局旁)的工地~廢土堆】 【採集時間:2000.08.13】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鯨魚的 "棘突" Spinous process 】【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 】
【地質層:二鬮層】【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與頁岩互層】
【採集地:大溪的大漢溪河床】 【採集時間:1998.12.06】
【描述:這隻鯨魚化石當初是在大漢溪的河床上採集到的,因為沉積的岩塊堅硬,不易敲擊,由幾位石友共同合力採集出來,出土的化石是鯨魚的脊椎骨,圖片的這塊化石是鯨魚的脊椎骨上方的"棘突"Spinous process 】


海帝王 鯨魚



鯨魚不是魚,屬於胎生的哺乳動物,是現今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的動物,而鯨魚中的藍鯨,身長至少有三十四公尺,重量可高達一百五十噸以上,海洋的廣闊水域,讓鯨魚的有廣大活動空間,在海洋的世界無疑是海中之王。但在過去古生代有關兩棲類物種的演化延續....,既有海洋生物走上陸地成為陸上動物,也有陸上動物走入海中,成為海洋生物,鯨魚則是屬於後者。

鯨魚花了近一千萬年來適應海洋生活,把原先適應於陸上生活的四肢,從 "走路的鯨魚" 逐漸演變使肢體退化及變出雄健有勁的尾巴而成今日"游泳的黥魚"。

目前所知最早的鯨魚被稱為 "巴基斯坦鯨" pakicetids),生活在五千萬年以前(始新世)的陸地上,從顱骨化石的研判,是種小型的動物,體長不到兩公尺,也像現生鯨豚具有膨大的耳骨,顯示在演化過程中為了適應水中環境,早期的鯨豚始祖就有聽覺構造上的改變,大半棲息於熱帶的淺海中。到了始新世末期在三千五百萬年至四千萬年前, "龍王鯨"(Basilosaurus)鯨魚的耳朵實際上看起來就像是現代鯨魚的,已經演化純水棲鯨類。

鯨豚演化的分類與特質 ~

鯨目:(Order Cetacea)是哺乳動物的一個目,包括現生的鯨魚、海豚、鼠海豚及已滅絕的祖先 ~ 古鯨。
現生物種可大別為兩個亞目:
齒鯨亞目(Suborder Odontoceti):抹香鯨科 (Physeteridae) 小抹香鯨科 (Kogiidae) 喙鯨科 (Ziphiidae) 領航鯨科 (Globiphlidae) 一角鯨科 (Monodontidae) 鼠海豚科 (Phocoenidae) 海豚科 (Delphinidae) 拉河豚科 (Pontoporiidae) 恆河豚科 (Platanistidae) 亞河豚科 (Iniidae)
鬚鯨亞目(Suborder Mysticeti):包括露脊鯨科(Balaenidae)小露脊鯨科(Neobalaenidae)、灰鯨科(Eschrichtiidae)、鬚鯨科(Balaenopterida)

中爪獸:(Mesonychids)鯨豚是從肉食、似狼的中爪獸演化來的,因此與偶蹄類一樣,都源自原蹄類。是一群原始的有蹄哺乳類,體型與狼差不多,過去許多人相信鯨豚是從中爪獸演化出來的。

偶蹄目:(Artiodactyla)是哺乳動物的一個目,蹄的趾頭為偶數,偶蹄類獨特的距骨有兩個槽狀、滑輪似的關節面,一個與脛骨(小腿骨)相連,另一個與距骨前端的骨頭相連。形態學家一向以距骨某些能夠加強活動能力的特徵定義偶蹄類。,包括駱駝、牛羊等反芻動物、河馬。現在大多數研究人員都同意,鯨豚也是偶蹄類。

另外在陸生哺乳類的肋骨通常有兩個關節突,一個頭端(head)與脊椎本身形成關節,另一個突節(tubercle)與脊椎骨橫突形成關節。然而鬚鯨類大部分的肋骨只有突節而沒有頭端。

鯨類在演化過程中發展出"回聲定位法"的本領,可以在腦中呈現四周環境的圖像,幫助其探測水中的環境,由氣道壁震動發出聲波,位於前額上稱為隆額內的液體將聲波擴大發出聲音,回聲就透過下顎部的脂肪墊傳入鯨魚的內耳到腦部,而辨別一切事物。

鯨魚是海洋的哺乳動物,雖與其牠靠海洋生活的哺乳動物如海獅、海豹...,或一樣用肺呼吸的企鵝海鳥,但最大不同的是牠是終生在海中生活。

賞鯨時,躍身擊浪、鯨尾擊浪、.....其中一景也是喜歡看的就是牠的噴水柱....,事實上這是鯨魚的特有習性,鯨豚類呼吸前爆炸性的呼氣,噴出體內的廢氣,在冷空氣中凝結成白霧狀,看起來很像是噴出水似的,其實不是真的會噴出水柱來。而不同的鯨魚種類會有不同的噴氣,可依高度和形狀來辨識。

在交配期的雄鯨,常會表現出特別的行為有追逐、同時浮出水面、躍身擊浪、胸鰭相互接觸,甚至會利用聲音,做為示愛的工具如座頭鯨。其生殖週期約一年到兩年之間,秋季迴游或冬天在繁殖地時懷孕,大約在十到十二個月之後回到原地開始幼育,一般每年一次,迴游性的鯨類如座頭鯨與灰鯨,其生產與交配行為都和其年度的洄游遷徙有關...。懷孕期一般為9~12個月,鬚鯨,懷孕期約長 11 個月,如藍鯨為12個月。齒鯨的懷孕期差異則比較大,由九個月到十八個月不等、如抹香鯨的懷孕期長達16個月。鯨類的胎兒尤其驚人,是地球上最大的嬰兒,幼鯨的快速成長來自於母鯨的乳汁中含有豐富的脂肪及少量的蛋白,如藍鯨在哺乳期的七個月中可增重達17噸,約每天80公斤,而其出生時呈八公尺長的幼體,到兩歲時可長到十六公尺以上。

遷徙是鯨的一種本能,就像魚類的迴遊,候鳥的遷徙一樣,遷徙只不過是為了食物與繁殖。隨著洋流或季節性的變化在時間性和地點各不相同,從春到夏,北半球的鯨魚由暖的低緯度繁殖場游向冷的高緯度食物場,秋到冬天就由高緯度游回低緯度的地方;同時南半球的鯨魚群從赤道游回南極,或從南極游回赤道...,鯨魚迴游數萬公里終其一生,完成生命的旅程。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馬氏海錢 Taiwanster mai 】
【種類:台灣海膽科 Taiwansteridae 】 【地質年代:上新世(約350萬年)】
【地質層:卓蘭層】【岩性:青灰色混濁沙岩(細至粗粒沙岩)】
【採集地:苗栗縣、中港溪河床】
【時間:2004.12.16】

【化石名稱:馬氏海錢 Taiwanster mai 】
【種類:台灣海膽科 Taiwansteridae 】 【地質年代:上新世(約350萬年)】
【地質層:卓蘭層】【岩性:青灰色混濁沙岩(細至粗粒沙岩)】
【採集地:苗栗縣、中港溪河床】
【時間:2004.12.16】 
 
描述:

這是超小的小海膽化石,要採集時並不容易發現;就是因為牠們是屬於小型的海膽娃娃形,膽殼長約0.5 ~ 1 公分。 您看牠們是不是粉卡哇伊ㄟ! ...還好,是化石娃娃所以不會亂跑的...?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圓田螺(俗稱 ~ 田螺、石螺) 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 】
【地質年代:更新世(約180萬年) 】【地質層:大南灣層】
【岩性:泥岩與沙岩互層】 【採集地:林口、下福村】 【採集時間:2004.02.13】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大獺蛤 Lutraria maxima Jonas】
【地質層:二鬮層】【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與頁岩互層】
【採集地:大溪的大漢溪河床】【採集時間:1999.04.22】
【描述:牠是個蠻大的雙殼貝,長達14公分,目前查閱資料有限,暫以現生的資料比對...,有誤隨時糾正。】

【化石名稱:大獺蛤 Lutraria maxima Jonas】
【地質層:二鬮層】【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與頁岩互層】
【採集地:大溪的大漢溪河床】【採集時間:1999.04.22】
【描述:牠是個蠻大的雙殼貝,長達14公分,目前查閱資料有限,暫以現生的資料比對...,有誤隨時糾正。】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 燒酒海蜷 俗稱 ~ 燒酒螺 Batillaria zonalis】
【地質年代:更新世(約180萬年) 】【地質層 : 大南灣層】
【岩性 : 泥岩與沙岩互層】 【採集地 : 林口 ~ 下福村】 【採集時間 : 2005.06.20】
【描述 : 在臺灣自淡水河以南的砂泥河口均可發現,而以西南部的泥砂海岸的內灣及河口為多。 棲所環境 ~ 棲息在沿海的淺水區或河口的砂泥底環境,常可在海邊看到。有時可見其移動速度驚人, 生活在海邊潮間帶,以海底的沉積有機質為主食,漲潮時會停止活動,待退潮後再出來覓食。 】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