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名稱:台灣巨螯蟹的"掌節"化石 】【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
【地質層:桂竹林層 】【岩性:淺灰色沙岩(厚層頁岩互層)】
【採集地:苗栗】【採集時間:1998.02.20.】
【描述:這是一隻很大(重)螃蟹的巨螯,雖是螯肢其中的"掌節"部份,單是光"掌節"部分就有如大龍蝦的"頭"一般大,然而牠的甲殼很厚,令人訝異的是且可從外殼上清楚看到漂亮的花紋。】

【與上方照片同(不同角度)】
【描述:從外觀乍看之下,猶如爬蟲類的"海鬣蜥",發覺前方有一對似眼孔,與厚厚的嘴唇....,但總覺得比例有誤差,更何況最前方有螃蟹螯肢"可動指"的烙印(深深的印模),於是再詳細端詳,當然就是屬於某大螃蟹的大螯肢....。】

【"可動指"的烙印(深深的印模)】~ CLOSE

【螯肢的"掌節"部分】
【石化的特徵:牠有超厚的甲殼,石化優質到外殼上竟能清楚看到漂亮的花紋。】

【外殼上竟能清楚看到漂亮的花紋。】~ CLOSE

【化石名稱:台灣巨螯蟹的"掌節"化石 】(全景FULL)
【日本有 (甘氏巨螯蟹)為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的螃蟹(日本和台灣周圍海域有產),有記錄最長的一隻接近4公尺 ... (澳洲巨螯蟹)是所有螃蟹中體重最重者,有接 近30公斤的記錄....,但以這巨螯蟹的"掌節"化石來做體積比例測量,相信牠足可稱為" 台灣巨螯蟹 " 的化石,不是嗎?】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貨幣菱蟹" Parthenope nummiferus 菱蟹科 Family Parthenopidae】【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地質層桂:竹林層 】【岩性:淺灰色沙岩(厚層頁岩互層)】【採集地 苗栗】【採集時間:2000.01.02.】【描述:這是一個結核球狀的紗質岩塊,裡頭有一小群"貨幣菱蟹"...,較完整性的有四隻"貨幣菱蟹",可數數看喔!】

【描述:這是一個結核球狀的紗質岩塊,分成兩半的其中一半,這一半裡頭可找出 3 隻ㄛ,可找找看喔!】

【描述:這是一個結核球狀的紗質岩塊,分成兩半的其中一半,這一半裡頭可找出 1 隻ㄛ,可找找看喔!】

【第 1 隻 "貨幣菱蟹" .... 描述 : 背甲呈菱形,中軸呈棍棒狀,側溝深刻,但不顯著,表面覆有大小不同型的膿疱。分佈於夏威夷、日本西南沿海、台灣,棲息在水深70至95公尺的泥質或貝殼碎片海底。】

【第 2 隻 "貨幣菱蟹" .... 】

【第 3 隻 "貨幣菱蟹"(只露一半) .... 】

【第 4 隻 "貨幣菱蟹" ....】

【這是牠們零散的長臂螯肢(內膜),兩側邊緣呈鋸齒狀。】

【這是牠們零散的長臂螯肢外模,另有一"貨幣菱蟹"的外膜。】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 圓滾滾、胖嘟嘟 " 的【饅頭蟹】,卡哇伊呢!


【化石名稱:卷折饅頭蟹 "Calappa lophos "】【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 】
【地質層:二鬮層】【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與頁岩互層】
【採集地:大溪的大漢溪河床】 【採集時間:1998.08.10】
【描述:結核球狀的真空包裹著個體,石化非常的完整,且螯腳被礦物的方解石所置換,背甲呈鼓脹的小饅頭狀,前緣與側緣構成圓頂形,後緣呈平直而稍彎曲,兩側的邊緣有粒狀或呈長短不一的小鋸齒。】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鳳螺 " Babylonia"(右側)、科中文名 蛾螺科 科名 Buccinidae 】
【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地質層:二鬮層】 【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與頁岩互層】【採集地:大溪的大漢溪河床】【採集時間:1998.08.10】
【描述:左側是現生的"台灣鳳螺"Babylonia formosae" 俗稱~ 小鳳螺、風螺、皇螺 ,可與右側的"鳳螺"化石做比對(本圖片)】

【描述:兩者的前水管溝旁的裂隙比較。】

【描述:兩者的內唇比較】

【描述 : "鳳螺" 棲息於淺海且為軟泥或沙泥質的海底,為底棲夜行性生物,屬於肉食性或腐食性中型螺類。而分佈於台灣海峽沙泥底淺海。】



來個【烤鳳螺】配冰ㄟ啤酒.....暑氣全消、涼一夏ㄟ!


鳳螺、花螺、風螺、皇螺 ....這就是咱們講ㄟ鳳螺,也就是台灣的「象牙鳳螺」。

由於象牙鳳螺外殼漂亮、肉質鮮美,在海鮮店是相當受歡迎的食材,近年來過度捕撈,量源銳減,造成市場供不應求,價格上揚,須仰賴進口。其市場潛力大,單亞洲地區每年至少有六千噸左右的需求量,目前東南亞各國積極投入養殖工作,越南與中國大陸已進行商業化養殖。在台灣,較常見的為"台灣鳳螺"及"象牙鳳螺",但屬台灣「象牙鳳螺」快被撈光了,水產試驗所於是和澎湖水族館開始研究象牙鳳螺養殖技術,未來再將養殖技術移轉民間業者。利用現有九孔池、魚蝦苗繁殖池或5~20坪之水泥池即可進行養殖。鳳螺養殖之成本低廉、便於照顧且具經濟價值,由於目前各地鳳螺資源缺乏,現繁殖技術開發成功,為極具養殖發展潛力之海水螺類 ,前景相當看好。

....所以未來的台灣的「象牙鳳螺」,是要靠養殖的才吃得到,野生的風螺只能從石頭ㄚm的"鳳螺"來探索ㄛ...。看看圖片的鳳螺化石與現生的"台灣鳳螺"做個比對,您能看出之間的差異嗎?

中文名 臺灣鳳螺 "Babylonia formosae" (本圖片的現生可比對)
科中文名 蛾螺科
科名 Buccinidae
中文俗名 小鳳螺、風螺、皇螺 

中文名 象牙鳳螺 "Babylonia areolata" (目前沒圖片)
科中文名 峨螺科
科名 Buccinidae
中文俗名 象牙螺、鳳螺、花螺、風螺、皇螺

"烤鳳螺",就是將鳳螺立在粗鹽上,淋上酒精後點火,滾滾火勢將螺內的肉汁一一逼出,保留每顆鳳螺完整的湯汁,螺肉 Q中帶香,再配上一大口的冰啤酒.......喔ㄛ!讚ㄟ!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陽傘螺 "Xenophora exuta" 腹足綱 , 綴殼螺科 。】
【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 】【地質層:二鬮層】
【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與頁岩互層】【採集地:大溪的大漢溪河床】【採集時間:1998.10.19】【描述:殼表有輕微波狀肋,周緣薄而不整齊,棲於淺海至深海砂礫底 。這幾個都是完整的個體,其中之一有完整的內、外模。】

【描述:這是ㄧ個完整的個體,但最奇特的是它的後面也附著同樣的"陽傘螺"倆個底部相連。(請看下面 照片)】

【描述:這是ㄧ個完整的個體,(與上方同)但最奇特的是它的後面也附著同樣的"陽傘螺"倆個底部相連。由側拍可看清晰看出兩個的各別殼頂,還像會旋轉的陀螺。】

【描述:(與上方同)這就是它的另一面(反面),也有另外一個陽傘螺。】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長牡蠣 ~雙殼綱 目名 Pterioida 目中文名 鶯蛤目、 

科名 Ostreidae 科中文名 牡蠣科、 學名 Crassostrea gigas 、
 中文俗名: 牡蠣、蚵仔、蠔、大牡蠣 】
【地質年代:上新世(約350萬年)】【地質層:卓蘭層】
【岩性:灰色混濁沙岩(細至粗粒沙岩) 】【採集地:苗栗~造橋】
【時間:1998.07.04】【描述:每個大"蚵仔"又長又大(約20~30公分以上),都是完整的個體(雙殼完整)】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鯊魚脊椎軟骨 屬於"軟骨魚綱"(半側拍)】【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地質層:二鬮層】【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與頁岩互層 】【採集地:大溪的大漢溪河床】【採集時間:2006.06.15】
【描述:這是鯊魚脊椎的軟骨化石,完整的個體。】
※嘉義的薛文吉採集了數個完整的鯊魚脊椎軟骨化石推翻了軟骨不能成為化石的學術理論 ,現在石頭ㄚb也幫石頭ㄚm 找到ㄧ個完整的"鯊魚脊椎軟骨化石"可讓大家觀察研究了。

與上方照片屬同一塊。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魚類"脊椎骨"(側面) 何種魚待查? 屬於"硬骨魚綱" 】【地質年代:上新世(約350萬年)】【地質層:卓蘭層】【岩性:青灰色混濁沙岩(細至粗粒沙岩) 】【採集地:苗栗縣、中港溪河床】【時間:1999.02.10】

【化石名稱:魚類"脊椎骨"(前端) 與前張照片 屬同一塊】【地質年代:上新世(約350萬年)】【地質層:卓蘭層】【岩性:青灰色混濁沙岩(細至粗粒沙岩) 】【採集地:苗栗縣、中港溪河床】【時間:1999.02.10】



說明:

脊椎動物的分類~

脊椎動物亞門可分為七綱,其中魚類占了三綱:

"無頜綱" : 例如八目鰻、盲鰻。

脊椎動物亞門中現存的最古老的一綱,身體裸露無鱗﹐呈鰻形。全為軟骨。無偶鰭。無肩帶和腰帶。無上﹑下頜,所以又稱無頜綱。

"軟骨魚綱" : 例如鯊、魟。

軟骨魚綱的骨骼為軟骨性,體內有部分石灰質化的軟骨以強化其支持作用。尾鰭上下不對稱。 牠們有四至五對鰓,鰓孔裸露,胸鰭和腹鰭成對,鱗片是很細小的針狀鱗 (Placoid scale) 不太起眼,摸上去會有粗糙的感覺,使牠們的表皮像沙紙一樣。    

"硬骨魚綱" : 例如鱸、笛鯛、鰈魚、比目魚。

硬骨魚類的骨骼是硬骨質,脊柱由分離的椎骨組成,和胸部的肋骨組合成主要的骨架,以支撐整個身體。尾鰭一般為上下對稱。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鹿"的"上顎牙齒"(正面) 】
【地質年代:更新世(約180萬年) 】
【地質層:林口的觀音山層】
【岩性:淺灰色而較疏鬆的砂岩和粉沙岩或泥岩兩者的互層】
【採集地:林口的文化一路口(電信局旁)的工地~廢土堆】 【採集時間:2000.08.13】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石名稱:鯨魚的 "棘突" Spinous process 】【地質年代:中新世(約700萬年) 】
【地質層:二鬮層】【岩性:青灰色至灰色沙岩與頁岩互層】
【採集地:大溪的大漢溪河床】 【採集時間:1998.12.06】
【描述:這隻鯨魚化石當初是在大漢溪的河床上採集到的,因為沉積的岩塊堅硬,不易敲擊,由幾位石友共同合力採集出來,出土的化石是鯨魚的脊椎骨,圖片的這塊化石是鯨魚的脊椎骨上方的"棘突"Spinous process 】


海帝王 鯨魚



鯨魚不是魚,屬於胎生的哺乳動物,是現今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的動物,而鯨魚中的藍鯨,身長至少有三十四公尺,重量可高達一百五十噸以上,海洋的廣闊水域,讓鯨魚的有廣大活動空間,在海洋的世界無疑是海中之王。但在過去古生代有關兩棲類物種的演化延續....,既有海洋生物走上陸地成為陸上動物,也有陸上動物走入海中,成為海洋生物,鯨魚則是屬於後者。

鯨魚花了近一千萬年來適應海洋生活,把原先適應於陸上生活的四肢,從 "走路的鯨魚" 逐漸演變使肢體退化及變出雄健有勁的尾巴而成今日"游泳的黥魚"。

目前所知最早的鯨魚被稱為 "巴基斯坦鯨" pakicetids),生活在五千萬年以前(始新世)的陸地上,從顱骨化石的研判,是種小型的動物,體長不到兩公尺,也像現生鯨豚具有膨大的耳骨,顯示在演化過程中為了適應水中環境,早期的鯨豚始祖就有聽覺構造上的改變,大半棲息於熱帶的淺海中。到了始新世末期在三千五百萬年至四千萬年前, "龍王鯨"(Basilosaurus)鯨魚的耳朵實際上看起來就像是現代鯨魚的,已經演化純水棲鯨類。

鯨豚演化的分類與特質 ~

鯨目:(Order Cetacea)是哺乳動物的一個目,包括現生的鯨魚、海豚、鼠海豚及已滅絕的祖先 ~ 古鯨。
現生物種可大別為兩個亞目:
齒鯨亞目(Suborder Odontoceti):抹香鯨科 (Physeteridae) 小抹香鯨科 (Kogiidae) 喙鯨科 (Ziphiidae) 領航鯨科 (Globiphlidae) 一角鯨科 (Monodontidae) 鼠海豚科 (Phocoenidae) 海豚科 (Delphinidae) 拉河豚科 (Pontoporiidae) 恆河豚科 (Platanistidae) 亞河豚科 (Iniidae)
鬚鯨亞目(Suborder Mysticeti):包括露脊鯨科(Balaenidae)小露脊鯨科(Neobalaenidae)、灰鯨科(Eschrichtiidae)、鬚鯨科(Balaenopterida)

中爪獸:(Mesonychids)鯨豚是從肉食、似狼的中爪獸演化來的,因此與偶蹄類一樣,都源自原蹄類。是一群原始的有蹄哺乳類,體型與狼差不多,過去許多人相信鯨豚是從中爪獸演化出來的。

偶蹄目:(Artiodactyla)是哺乳動物的一個目,蹄的趾頭為偶數,偶蹄類獨特的距骨有兩個槽狀、滑輪似的關節面,一個與脛骨(小腿骨)相連,另一個與距骨前端的骨頭相連。形態學家一向以距骨某些能夠加強活動能力的特徵定義偶蹄類。,包括駱駝、牛羊等反芻動物、河馬。現在大多數研究人員都同意,鯨豚也是偶蹄類。

另外在陸生哺乳類的肋骨通常有兩個關節突,一個頭端(head)與脊椎本身形成關節,另一個突節(tubercle)與脊椎骨橫突形成關節。然而鬚鯨類大部分的肋骨只有突節而沒有頭端。

鯨類在演化過程中發展出"回聲定位法"的本領,可以在腦中呈現四周環境的圖像,幫助其探測水中的環境,由氣道壁震動發出聲波,位於前額上稱為隆額內的液體將聲波擴大發出聲音,回聲就透過下顎部的脂肪墊傳入鯨魚的內耳到腦部,而辨別一切事物。

鯨魚是海洋的哺乳動物,雖與其牠靠海洋生活的哺乳動物如海獅、海豹...,或一樣用肺呼吸的企鵝海鳥,但最大不同的是牠是終生在海中生活。

賞鯨時,躍身擊浪、鯨尾擊浪、.....其中一景也是喜歡看的就是牠的噴水柱....,事實上這是鯨魚的特有習性,鯨豚類呼吸前爆炸性的呼氣,噴出體內的廢氣,在冷空氣中凝結成白霧狀,看起來很像是噴出水似的,其實不是真的會噴出水柱來。而不同的鯨魚種類會有不同的噴氣,可依高度和形狀來辨識。

在交配期的雄鯨,常會表現出特別的行為有追逐、同時浮出水面、躍身擊浪、胸鰭相互接觸,甚至會利用聲音,做為示愛的工具如座頭鯨。其生殖週期約一年到兩年之間,秋季迴游或冬天在繁殖地時懷孕,大約在十到十二個月之後回到原地開始幼育,一般每年一次,迴游性的鯨類如座頭鯨與灰鯨,其生產與交配行為都和其年度的洄游遷徙有關...。懷孕期一般為9~12個月,鬚鯨,懷孕期約長 11 個月,如藍鯨為12個月。齒鯨的懷孕期差異則比較大,由九個月到十八個月不等、如抹香鯨的懷孕期長達16個月。鯨類的胎兒尤其驚人,是地球上最大的嬰兒,幼鯨的快速成長來自於母鯨的乳汁中含有豐富的脂肪及少量的蛋白,如藍鯨在哺乳期的七個月中可增重達17噸,約每天80公斤,而其出生時呈八公尺長的幼體,到兩歲時可長到十六公尺以上。

遷徙是鯨的一種本能,就像魚類的迴遊,候鳥的遷徙一樣,遷徙只不過是為了食物與繁殖。隨著洋流或季節性的變化在時間性和地點各不相同,從春到夏,北半球的鯨魚由暖的低緯度繁殖場游向冷的高緯度食物場,秋到冬天就由高緯度游回低緯度的地方;同時南半球的鯨魚群從赤道游回南極,或從南極游回赤道...,鯨魚迴游數萬公里終其一生,完成生命的旅程。


N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